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大型群展《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世界计算机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时间:2024-05-20 00:33:41 科技赋能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大型群展《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采用30多位跨代艺术家作品,涵盖了从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艺术先驱到当今新兴艺术家创作的70多幅作品,回顾了艺术家的起源、当前的发展、 2019年9月26日至2019年1月17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大型群展“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回顾“计算机艺术”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发展历程,探讨机器学习美学、数字客观性以及对科学技术的反思,本次展览不是对数字艺术的简单呈现,而是一次深入的探讨。

专注于积极使用计算机算法和生成逻辑进行创作的艺术实践。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由法国策展人和阳(Jerome·Neutres)与UCCA策展人秋云联合策展,汇聚了30多位艺术家跨代人,涵盖了从计算机艺术先驱到当下活跃的数字艺术实践者,以及艺术家创作的来自新兴中国的作品共计70余件。

2006 年,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Jean-Fran?ois Lyotard) 在巴黎蓬皮杜中心策划了开创性的展览“Immaterial”,设想了一种与电信技术进步相呼应的新材料模型。

本次“非物质/再物质”展览不仅是对之前“非物质”展览的致敬,更旨在通过探索计算机艺术的广阔前景和哲学基础,展示计算机艺术不仅是一种新的媒介,更是一种全新的美学。

计算机艺术。

的表现形式,从而在计算机艺术媒介的历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

感谢人工智能主要合作伙伴百度为本次展览提供技术支持,感谢尤伦斯基金会的特别支持。

参赛艺术家:Aaajiao(徐文凯,2011年出生于西安)、Memo Acten(2007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Refik Anadol(2007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米歇尔·布雷(Michel Bray)(2008年出生于里昂)和艾德蒙·库索·凯利·布里克(Ai Demon Cusot Kelly Brick)(2007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 ., 利物浦)、卢明义(生于吉林)、米格尔·谢瓦利埃(生于墨西哥城)、哈罗德·科恩(生于伦敦)、埃利亚斯·克雷斯潘(生于加拉加斯)、费伊宁(生于哈尔滨)、关Chenghan(生于青岛)、John Gerard(生于 1999 年,都柏林)、Ryoji Ikeda(生于 2011 年,日本岐阜)、Peter Kogler(生于 2011 年,日本岐阜)、Lin Ke(2011 年生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

2011 年出生于温州)、刘娃(2008 年出生于北京)、陆扬(出生于上海)、Laurent Mignono(出生于法国昂古莱姆)和 Christa Zommerer(出生于奥地利奥尔斯多夫)、Manfred Mohr(出生于,德国普福尔茨海姆)、维拉·莫尔纳尔(Vera Molnar,生于布达佩斯)、莱昂内尔·莫拉(Lionel Mora,生于里斯本)、弗里德·纳克(Fried Nack,生于德国斯图加特)、米歇尔·佩尔桑(Michel Persan,生于法国布松维尔)、奎约拉(Quayola)(生于法国布松维尔) , 罗马), Alan Russ (生于辛辛那提), Cassie Reese (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Daniel Rozin (生于耶路撒冷), Charles Sandison Leo Villarreal (生于美国阿尔伯克基), Yuyang Wang (生于美国阿尔伯克基) b.,n.,哈尔滨)和杨永亮(出生于上海)。

如果说当年的“非物质”展览为我们提供了借助现代工具创造的划时代艺术一睹后现代未来的机会,那么35年后的“非物质/再物质”则在回顾计算机的起源时艺术方面,展览审视了后现代计算机艺术的现状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范式。

这次展览并不是对物质本身的否定,而是探讨计算机算法的创造力如何被再次物化。

在转变为纸张和画布等更传统的媒体时,它用无法定义的新颖体验模糊了可见的事物。

物质与无形和非物质之间的界线。

展览分四个章节全景展示了计算机艺术的发展,每个章节都涵盖了计算机艺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表现。

开篇《计算机艺术先驱:新「调色盘」的发明》聚焦于艺术家,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创作素描和绘画,当时计算机技术已初具规模,尚未普及,例如哈罗德·科恩、曼弗雷德·摩尔和弗里德·纳克。

在接下来的《生成艺术:无限的语言》章节中,艺术家手中的电脑拥有了超越时间限制,继续自主创造的能力。

例如,池田亮司赋予了数字代码本身一些物理属性,约翰·杰拉德和利奥·比利亚雷亚尔分别模拟和扭曲了现实,米格尔·舍瓦利埃和米歇尔·布雷与埃德蒙·库索、洛朗·米格诺诺、克里斯塔·佐默勒等人一起,艺术家引入了交互性付诸实践,创作出将艺术家、计算机算法和观众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

在第三篇章——《人工智能艺术实验室:当艺术家创造「创造」本身》,展览继续探讨艺术家赋予创造力后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 Michel Persan 使用眼动追踪技术创作的《眼球的书法》,到 Memo Acten 利用机器学习以视频形式为观众绘制宇宙的整个历史,本节的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如何能够构建计算机创作系统并干预哪些信息被注入系统的过程。

最终章《后数字时代的幻觉与幻灭》面对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新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是一种焦虑。

夸约拉和杨泳梁等艺术家通过数字重建艺术史上的历史时刻来反思当代经验;其他艺术家人,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如路阳、林克、费伊宁(与关成汉合作),他们本身作为融入全球网络文化创造的数字原住民,表达了他们对超级网络的微妙矛盾心理。

-我们生活的网络世界。

除上述四个章节外,本次展览还包括与百度AI联合策划呈现的特别单元。

该单元呈现了凯林·布里克和卢明义、Miguel Chevalier和Daniel Rozin的互动生成作品,观众的积极参与赋予了每件作品独特的视觉表达。

本次展览将20世纪艺术家先驱者和数字时代成长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并置在一起。

展览在追溯计算机艺术历史渊源的同时,也开启了一场关于计算机艺术未来形态的对话。

尽管人类对计算机控制、侵入性数据收集以及技术加速发展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心存疑虑,但本次展会上最年轻的艺术家充分展示了,即使是消费级的软件和设备,在经过艺术家改造或赋予新功能后,也能实现创造性的突破。

在地缘政治再次紧张、“非物质”电子通信的重要性凸显之际,本次展览在北京这个数字技术前所未有地融入生活的城市举办。

展览《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是人类面对日益算法化的世界的重要展示,展示了我们过去如何面对以及目前我们采取什么策略应对它。

正如法国策展人和阳在展览图录中所说:“我们展览的目的是展示昨天的先驱者和今天的后起之秀如何携手从‘非物质’走向‘再物质’,以及他们对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的理解。

”此外,展览试??图证明计算机技术不是一种实验流派或短暂的艺术运动,而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媒介,开启了无数的视觉可能性。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集团首席执行官兼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表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很荣幸能够举办这样一个特别的展览,全景式地探索一种对人类生活日益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

感谢艺术家对我们很高兴通过与百度人工智能的合作丰富和深化了这次展览,并很高兴能与我们的创始赞助商尤伦斯先生和夫人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今天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