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至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
今年大会的主题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在25日的“数字赋能产业转型研讨会”上,蚂蚁集团董事长与CEO井贤栋表示,数据元流通的应用带来了产业价值,但大规模数据元流通需要解决安全、成本和计算等问题复杂。
挑战,蚂蚁集团正在探索下一代隐私计算技术,力求像明文计算一样高效、好用,让数据价值的流动像自来水一样方便使用。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深入发展,数据规模呈指数级增长。
与此同时,围绕场景的数据隔离也变得更加突出。
井贤栋认为,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需要解决数据隔离下的大规模数据流通问题。
数据元素的可信流通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持,包括物联网、区块链、隐私计算、人工智能等。
目前,数据元技术已在行业落地并创造了新的价值。
他举例说,动力电池产业链较长,面临回收难、估值定价、行业协作等问题。
利用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动力电池植入可信链模块,“一通电就上链”,实现全生命周期运行数据透明可信,并结合隐私计算技术,保证数据可以在上下游企业之间传输。
与金融、保险等机构安全转移,形成可信的产业协作网络。
数据要素的流通和利用已经实现点状应用,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井贤栋以供水管网建设为例。
数据元素流通的第一阶段是数据孤岛,就像自己的井一样。
企业具备自研数据、自产自销的能力。
第二阶段是实现数据元素点对点的流通,就像瓶装水一样。
、缺乏基础设施支撑;第三阶段是数据要素在行业和区域内的可信流通,就像城市水网一样;最后一个阶段是大范围的数据可信流通,比如综合水利工程,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跨云的可信流通和互联,真正惠及千行百业。
他认为,当前数据元素的流通正在走向第三阶段,即实现行业间、区域间的可信流通。
然而,安全性、成本和计算复杂性限制了数据元素价值的进一步发挥。
例如,在数据交易市场中,明文流通带来很高的风险。
数据泄露和滥用导致非法交易猖獗。
卖家“不愿意流通”、“不敢流通”。
在买方市场中,密文数据交换效率低下,流通成本可能超过数据本身的价值,让买方“不愿意买单”。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隐私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成本限制,隐私计算在大模型应用等高端人工智能领域仍处于实验室阶段。
井贤栋表示,蚂蚁致力于探索下一代隐私计算技术,力争像明文计算一样高效、易用。
其中的探索之一是推出基于可信环境的密码计算(TECC),以实现低成本、高安全性、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改进。
成本方面,在同等高安全级别下,可信密集态计算将成本控制在明文分布式计算成本的10倍之内(对比多方安全计算时间的-00倍),力求性能和成本的提升隐私计算。
近似明文计算;安全方面,由于密码学+可信硬件的双重安全保障,可以达到攻防检测级别的高安全级别;性能方面,百万级参数CNN模型预测可在亚秒级完成,亿级数据SQL分析10分钟完成。
“我们希望让私有计算服务普及,成为企业数据元素可信流通的催化剂”,井贤栋提出。
推动更先进的私有计算技术在行业落地,必须建立数据技术开发和应用生态系统:以技术为基础的数商可持续技术探索创新降低技术门槛;面向应用的数据提供商购买云服务等密集天空计算服务;小微企业通过密集的SaaS服务参与数据流通。
据介绍,蚂蚁集团在坚持开放共享的同时,继续重点投资隐私计算技术。
目前,蚂蚁可信隐私计算所有核心技术均已开源,包括“语言”可信隐私计算框架、可信执行环境操作系统Occlum等。
此外,还参与了国内外60多个项目的制定。
国外标准,其中主导国际标准9项。
蚂蚁还与国内外50多所大学密切合作,设立了“隐私计算专项研究基金”。
井贤栋表示:“我们的愿景是让数据价值的流动像自来水一样随时可用,实现安全、便捷和低成本,抓住令人兴奋的数据元素时代。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
今年,主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世界领先企业负责人和众多国际知名学者围绕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关键前沿问题进行了建设性交流。
会议主要议题包括中国可持续发展动力与前景、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合作机遇、碳中和与全球气候治理、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大健康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