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基础第二版第三章习题解析与思考
本文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通信网络基础》第二版(李建东、盛敏编著)第三章《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内容和习题。本文将按照课后习题的顺序,对每一道题目进行解析和思考,同时给出参考答案和相关知识点。
3.1 试述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答: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提供逻辑链路服务,即将比特流组织成数据帧,并实现帧之间的可靠传输。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有:
1.组帧:将上层传来的数据分段,并在每段前后加上首部和尾部,形成数据帧。
2.差错控制: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差错,保证数据帧正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
3.流量控制:根据接收方的处理能力和信道的状态,调节发送方的发送速率,避免出现拥塞和丢失。
4.访问控制:在多点线路上,规定各个节点访问共享信道的方法,实现公平和高效的信道利用。
相关知识点: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二层,位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数据链路层向上为网络层提供服务,向下使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可以分为两类:面向无连接的无确认服务(Unacknowledged Connectionless Service)和面向连接的有确认服务(Acknowledged Connection-Oriented Service)。前者不需要建立连接,也不需要确认接收,适用于可靠性高或实时性要求强的场合;后者需要建立连接,并对每个发送的帧进行确认,适用于可靠性低或容错性要求高的场合。
3.2 试述组帧技术中采用长度计数、字符填充、比特填充、违规编码四种方法各自的原理、优缺点。
答:组帧技术是指将上层传来的数据分段,并在每段前后加上首部和尾部,形成数据帧。首部和尾部包含了一些控制信息,如帧序号、目的地址、源地址、差错检验码等。组帧技术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区分帧之间的界限,即如何确定帧开始和结束的位置。常用的四种方法如下:
1.长度计数:在每个帧的首部加上一个字段,表示该帧中数据部分(不包括首部和尾部)的长度。接收方根据该字段的值,确定帧的结束位置。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不需要对数据进行任何修改;缺点是如果长度字段出现差错或丢失,会导致帧同步的丢失,难以恢复。
2.字符填充:在每个帧的首部和尾部加上一个特殊的字符,如DLE STX和DLE ETX,作为帧的标志。由于数据部分中可能也会出现这些字符,因此需要在数据部分中的这些字符前面加上一个转义字符DLE,以示区别。接收方根据帧标志和转义字符,确定帧的开始和结束位置,同时去掉多余的转义字符。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保证帧同步的正确性,即使出现差错或丢失也容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