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9年7月22日第17版)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多次对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作出重要论述。他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技术,具有较强‘鹅’效应和溢出效应。”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要战略起点。
”我们要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让人工智能更好服务美好生活。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器网络、脑科学等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作、群体智能开放、自主化等特点。新特点将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今时代,人工智能被认为是科技创新的下一个“超级风口”,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
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具备全球视野和全局思维,不断加深对人工智能内涵、外延、功能和发展前景的认识。 从战略角度理解人工智能。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有利于科技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工智能等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为人工智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国内很多应用场景为科技公司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数亿互联网用户产生的海量数据提供了机器学习的机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大大加速了技术迭代和创新。
从全球角度理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正在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作、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的智能时代。可以预见,人工智能作为引领变革的战略技术,对世界的影响将远超以往的工业革命。
拥抱人工智能时代,要求我们树立全球视野,站在全球的高度思考、分析、解决人工智能问题,用长远的眼光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审时度势,找到我们自己的定位。未来,中国不仅将成为众多新技术的发源地,还将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辐射全球,造福人类。
用前瞻性思维来理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态的系统。从历时角度看,智能革命与以往的技术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蒸汽革命、电气革命到信息革命,某种程度上,人类已经学会并适应了机器。
人工智能时代,是机器学习、适应人类,人与机器共同学习、共同创新。人工智能的发展包括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个阶段。虽然强人工智能、超级人工智能离我们还很遥远,但我们应该用前瞻思维,深入思考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出问题,比如人工智能是否安全可控、人类是否会被取代等。机器的作用,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责任是什么。
定义等。 从伦理角度理解人工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它已经从实验室走向社会、走向应用。机器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可能帮助甚至部分替代人的决策,比如驾驶汽车、诊断疾病、传授知识、测试产品等。同时,人工智能也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道德、隐私保护等方面。
与科技的快速进步相比,相关法律规范、社会道德、行为习惯、社会治理建设相对滞后。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
只有建立完整的人工智能道德规范,妥善处理机器与人的关系,才能从人工智能中获得更好、更多的红利,让科技造福人类。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国际前列,但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我们应该树立一些人工智能伦理的“原则意识”,比如:最高原则是安全可控;创新的愿景是促进更平等地获取技术和能力;存在的价值在于教会人学习、成长,而不是超越人、取代人;最终的理想是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此外,在信息推荐、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热点领域,设计主体也应在产品设计和业务运营中积极探索,让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帮助人们成长。
我们要加快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步伐,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研究制定,尽早明确限制领域,让技术创新更好造福人类,为全球人工智能贡献中国智慧伦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