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面板价格止涨企稳,中韩家交后终端厂商迎来春天 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网站获悉,近日发布的6月份全球IT面板价格指标显示,笔记本显示面板价格水平处于高位。为了减轻整机制造商的成本压力并缓解库存风险,面板制造商在第二季度继续投资低端和高端面板。价格有所调整。
其中,21.5英寸FHD TN需求疲软,预计6月价格下跌。23.8英寸FHD IPS需求旺盛,供需平衡,预计6月价格持平。
6月份13.3英寸高清TN和15.6英寸全高清IPS面板价格略有下降。 第二季度面板价格居高不下 事实上,5月份平板电脑面板价格已下跌2%至3%,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需求疲软。面板厂商已将智能手机屏幕产能转移至平板电脑。 ,导致面板价格继续下跌1%至2%。
面板厂商指出,6月份手机面板价格将继续下跌。在柔性屏未能立即进入终端市场之前,手机厂商纷纷转向18:9全面屏,导致原尺寸面板需求下降。 在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价格全部下滑的同时,3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面板价格却连续15个月上涨,追平历史最长涨幅。
自4月份进入第二季度以来,由于新品上市带动备货,面板需求有所增加,但由于终端需求疲弱以及品牌采购备货保守,全球液晶电视面板供需保持平衡,大部分面板价格已止涨 据家居网报道,一季度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同比下降3%,国内电视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14%,该机构预测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2017年出货量为234亿台,同比下降2.0%。IHS Markit指出,电视制造商无法承受成本上涨,电视行业陷入低谷,与上游关系开始恶化加上库存增加,第二季度面板价格无法上涨。
并且从2019年开始,10.5代工厂将陆续投产。京东方10.5代工厂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安装,存在严重供过于求之嫌。
下半年可能会提前反应,价格会反转下行。不过,今年仍然是供大于求的一年。 据Home Grid报道,今年中国大陆新增的电视面板产能只有两条8.5代线,以及群创的8.6代线,但三星已经关闭了一家7代线工厂。
总体来看,今年面板需求面积增长率约为7%,而产能面积增长率仅为2%。全年供应偏紧。
一年。 分析人士预计,面板价格将呈现放缓趋势,继手机、平板电脑等中小尺寸面板之后,将传导至小尺寸电视面板,而大尺寸电视面板价格将出现下滑。保持高位。不过,有供应链人士表示,液晶面板可能会在6月份出现首次下滑。
由于产品生产周期的存在,具体到产品价格水平的映射恐怕要等到11月份。 根据群智全球面板库存跟踪分析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电视面板厂商整体库存为1.2周,尤其是65英寸等大尺寸面板,供应紧张。库存非常低。不过,随着供需趋于平衡,预计面板厂商整体库存将呈现增加趋势。
一季度海外品牌库存约为9周,中国品牌库存约为6周。库存水平相对较高。与此同时,整车厂的库存也呈现增加趋势。 2017年第一季度,夏普面板与其客户的出货量差距较大。
富士康代工和夏普品牌的库存净增接近100万台,富士康为夏普设定了全球1000万台的销售目标。 业内人士表示,从全球电视全产业链的库存状况来看,这些积累的库存势必会给下半年的供需形势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下半年销售旺季即将如期到来。届时,面板价格是否会像调查数据那样保持稳定,因旺季而低迷的电视市场是否会回暖?目前,国内面板厂商产能正在稳步提升,对日韩面板厂商的依赖度将逐渐降低。
国内面板供需矛盾也将慢慢消散。中韩之间切换主场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整机厂商需要忍受阵痛来换取失去的议价能力。
面板国产替代是时间问题 目前,以京东方为首的国产显示技术正在迅速崛起,为中国终端厂商在寻求供货方面重新夺回议价权和话语权,无论是规模、产量、技术还是性能媲美甚至超越韩国厂商,影响半导体核心零部件行业的世界格局。随着全球彩电市场向中国迁移,面板下游市场70%以上的终端产品制造发生在中国大陆。当地市场优势与产能、规模优势相互叠加。
调查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拥有15条电视面板生产线,其中12条8.5代线和3条10.5代线。 据了解,目前京东方11条线中已有9条已投产。
京东方投资建设的中国第一条、全球第二条5.5代鄂尔多斯AMOLED生产线、“超级工厂”成都第6代柔性AMOELD线已投产;华星光电目前已投产两条8.5代线,并已启动全球最高的11代线建设;上市公司沉天马A在最新披露的信息中介绍了小米Max所讨论的“天马屏”。天马5.5代AMOLED生产线产能规划为加工15000片5.5代1/4切割OLED蒸镀封装玻璃基板。每月第 3 代。
该生产线已于2016年率先量产出货给各大移动智能终端品牌客户;武汉天马第6代LTPS AMOLED生产线也已于4月份开机,将同时点亮刚性和柔性显示器。其产能规划为每月加工3万片第六代LTPSAMOLED蒸镀基板,预计年内实现量产。
天马微电子旗下的G5.5和G6 LTPS产线也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实现量产。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47.72%。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星光电等面板厂成立之初,夏普的10代线就已经开工建设,而韩国企业则正在进入国家资产折旧摊销的下半年。与京东方类似,华星光电已成为全球第一家液晶面板企业,并成为TCL的利润牛,尽管有人质疑其投产后会立即落后。这也使得TCL成为国内唯一完成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电视企业,其核心零部件不再受制于人。 不过,随着中国独立显示行业的崛起,小米Max2是否会继续使用国产“天马屏”成为了爱好者们讨论的焦点。
过去,对于手机厂商来说,由于成本限制,非旗舰机或者千元机采用国际进口屏幕是不现实的。权衡成本和屏幕品质后,国产屏幕成为手机厂商的最佳选择。前几年,对于手机厂商来说,都是“崇洋媚外”,回避谈论国产屏幕。那也是制造商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在韩国企业面前没有议价能力的年代。
那也是国产独立显示技术“屈辱”的几年。 据首页网查阅,全球有近15家手机屏幕制造商,其中韩国2家、日本2家、台湾4家、中国大陆7家。排名不分先后:三星、京东方、LGD、JDI、中华映管、天马、龙腾、群创、瀚宇彩晶、夏普、深超、友达、华星、和辉、中电熊猫。 显示面板曾与集成电路、石油、铁矿石并列我国四大进口商品,现在自给率接近60%。
国内独立显示技术水平从生产落后到遭受巨大损失和公众的指责,最终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仅成都高新区就聚集了京东方、深圳天马、中电熊猫、富士康、TCL等面板龙头企业,形成了从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到下游终端生产的全产业链。面板人士称,全球面板正在向成都倾斜。
一旦国内面板产能爆发,全球面板价格将不再由外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