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鑫)据澳大利亚金融评论网站报道,“我们相信无线的未来”。苹果设计总监乔纳森·艾维的声音在视频中回响。
去年 9 月,Ive 发布了 AirPods,这是苹果公司使用蓝牙技术的无线耳机。苹果发布了与 iPhone 7 系列配合使用的 AirPods,该系列取消了传统的耳机插孔。 虽然苹果在iPhone 7系列手机上取消传统耳机插孔的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挑剔的粉丝认为,这可能是未来的第一条线索。 当最新款 iPhone 下个月在加州发布时,另一根电缆也可能会被“砍断”。
据传苹果今年将发布的三款 iPhone 中,至少有一款将采用无线充电技术。这意味着用户充电时不再需要使用线缆将其连接至充电器,只需将其放在充电板上即可一切顺利。 对于苹果来说,无线充电并不是一项技术突破。
包括三星在内的竞争对手的产品自 2015 年起就开始使用无线充电技术。苹果自己的智能手表 Apple Watch 也使用了无线充电技术。电动牙刷多年来一直使用相同的基础技术。
但这些产品的影响力无法与iPhone相比。无线充电技术的支持者认为,无线充电技术的意义堪比WiFi网络的兴起。
他们认为,苹果宣布iPhone支持无线充电的意义将与亨利·福特利用装配线生产汽车一样重要。在无线充电初创公司 Chargifi 的伦敦办公室,这一天被称为“苹果日”。 Chargifi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Dan Bladen 表示,创建公司的想法来自于他在南美和印度旅行时产生的想法。
当他想联系家人时,无线移动网络和公共WiFi热点充足且相当稳定。 ,但他们找不到地方给手机充电。 Chargifi 与纽约和旧金山以 Pret a Manger 为代表的餐厅和酒店合作,安装无线充电设备并开发管理无线充电网络的软件。目前,买家对无线充电技术更加好奇,而支持无线充电的iPhone的发布可能会改变这一现状。
英特尔是 Chargifi 的投资者。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表示,通常情况下,只要苹果采用某种技术或功能,竞争对手就会效仿。
1998年,苹果首次在iMac电脑上淘汰了软盘,现在这项技术基本已经绝迹。随着 WiFi 的兴起,光驱和有线互联网接口已经取代了软盘。 苹果在iPhone产品线中也独树一帜,拒绝使用可拆卸电池,并于去年从iPhone 7系列中取消了传统的耳机插孔。最重要的是,整个智能手机行业都在追随苹果的脚步。
业界一致认为,无线充电也将如此,从小众技术演变成未来的流行技术。 Braden 相信,无线充电最终将在办公室、公共场所和餐厅中变得司空见惯,就像目前的无线互联网一样。他说:“就像整整一代人都认为不需要插入以太网电缆一样,我们的孩子将在无线充电技术的陪伴下长大。”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需要将设备放置在充电板上进行充电,业界称之为近距离充电。
充电板与电源连接,产生感应磁场。设备中的线圈在磁场的作用下可以产生电流,并将电能存储在设备电池中。
这将成为所谓的远距离充电技术的跳板。只要走进一个有远程充电设备的房间,即使手机放在口袋里也可以充电。远距离充电还需要数年时间。近距离充电技术将首先投入使用。
该技术的怀疑者认为,它对手机几乎没有什么好处,而且手机必须放在充电板上,与用充电线将手机连接到充电器相比,这几乎没有增加体验的实用性。巴克莱银行进行的研究表明,消费者认为无线充电远不如其他功能(例如更多内存或更大显示屏)重要。 更大的产品可以释放无线充电技术的真正潜力。今年晚些时候,梅赛德斯将开始销售混合动力 S 级轿车,当停在充电板上时可以进行无线充电。
福特和宝马都表示将推出配备无线充电功能的车型。将汽车停放在停车场的充电板上进行无线充电,可能会结束“里程焦虑”,并促进全电动汽车的发展。英国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英格兰公路局更进一步,计划在今年年底前试验可以在行驶时为汽车充电的道路。
自动驾驶汽车将增加无线充电技术的重要性。虽然司机可能会讨厌必须下车才能给汽车充电,但自动驾驶汽车却完全无能为力。
Uber和Lyft都计划未来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为用户提供服务,而他们的汽车必须自行解决充电问题。 无人机也是如此。曾在剑桥郡进行无人机送货实验的亚马逊表示,其无人机的电池寿命只有30分钟,这意味着它需要充电才能进行多次送货。自行着陆并在充电板上无线充电的无人机是一种解决方案。
目前无线充电行业规模还比较小。 KPMG(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去年发布报告称,2014年无线充电市场规模为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
不过,这一市场预计将以年均65%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1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40亿元)。目前,每年批准的无线充电专利数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2006年的32个增加到2013年的1,048个。 尽管企业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有关标准的争论可能会阻碍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
无线充电联盟和空气燃料联盟这两个不同的行业组织正在推广不同的技术,这有点像录像机行业中的VHS和Betamax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