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AI热度不减,再看看科技公司的人才培养之路

时间:2023-03-15 18:58:55 科技观察

人工智能热潮开始兴起以来,人才短缺问题成为这个行业的“主旋律”。基于此,各大科技公司开始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下功夫。近年来,随着算法、算力等关键要素的突破,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人工智能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然而,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开始进入人工智能领域,而该领域人才稀缺、培养机制不完善等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瓶颈。人工智能人才到底有多稀缺?据国家产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白皮书》,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达30万,人工智能相关岗位平均年薪达30万-60万元。高达数百万。根据拉勾招聘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人工智能人才报告》,2021年人工智能行业人才需求指数较去年增长103%。其中,算法工程师、Java工程师、产品经理是行业招聘需求最大的前三名职位。与2020年相比,算法工程师从人工智能行业的第三名跃居榜首。据测算,算法人才缺口达170万。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基础学科教育的投入。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50所人工智能学院、研究所或交叉学科研究中心。2020年1月,教育部、发改委、教育部财政司发布《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2020年3月,科技部等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提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长期支持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支持人工等重大领域智能化,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人才培养方面,《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一批在国际前沿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才,赋予领军人才决策权。技术路线、项目资金调整权、创新团队组建权。AI人才培养——科技企业在行动不仅如此,各大科技企业也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在人才培养方面发力。10月23日,在北京大学新工科国际论坛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致辞中表示,未来五年,百度将为社会培养500万人工智能人才,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战略技术实力。贡献。事实上,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已久,在人工智能人才的招聘上自然不遗余力。早在2011年,百度就开始在硅谷设立研发机构,广纳全球顶尖人才,共同研究前沿技术,谋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地位。此外,近两年,百度还聚焦校园,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2020年底,百度飞桨新发布“大航海”计划,其中以高校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启航”计划提出,飞桨将投资总价值5亿元人民币三年内投入资金和资源,与全国500所高校深度合作,共同培养5000名人工智能教师,帮助培养50万名人工智能学生。2021年9月,百度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国内首个产教结合的人工智能系列教材,共享各类智库教材、题库、课程等资源;在培训、学生实习基地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推动教师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除了百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开启人才培养模式,为人工智能人才的成长提供助力。2015年,阿里云推出阿里云大学计划,致力于打造IT时代向DT时代过渡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安全等领域的创新人才工厂。2020年,阿里云大学提出了“数字化、智能化人才”建设规划,同时发布了人工智能学院升级规划。该升级计划基于阿里云的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实践和人才培养经验。向PAI平台和基础平台团队学习,升级“阿里云人工智能学院”,为高校提供一站式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解决方案。2020年,腾讯AI?Lab与《王者荣耀》共同打造了AI多智能体复杂决策开放研究平台——“启蒙”,依托腾讯AI?Lab与《王者荣耀》在算法、数据(脱敏)、算力方面的优势是面向学术研究者和算法开发者的开放研究和应用探索平台。同时,“启蒙”将进一步延伸平台承载能力,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为人工智能贡献跨学科技术、跨界人才和多方资源。人工智能生态。2021年4月,腾讯携手高校、教育机构、各级合作伙伴,启动“光合作用计划2.0”,助力培养10000名人工智能教师,利用腾讯青智教育和腾讯云大学的能力,助力基础教育和高校教师掌握人工智能教学能力,助力人工智能教学在各年龄段普及。为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华为云与国内一流高校联合成立2020年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发布了《人工智能万人》、《人工智能产学研》、《AI俱乐部”和“人工智能训练营”。“人工智能人才汇”五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项目。此外,华为还与高校合作编写了9本实用教材,同时也在积极参与教育部各教委的实用教材编写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高校合作,这种方式更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大学可以依托企业的应用优势,企业也可以依托大学。学科优势,通过这种优势互补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合作共赢。写在最后: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都非常重视科技和创新。当然,科技进步和创新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人才。相信随着校企合作的日益密切,人才培养体系将更加完善,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