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2011年7月20日报道:运营商竞价高额赞助费捆绑大学生。校园市场一直是运营商“淘货”的前沿阵地。新生凭借庞大的群体和强大的消费能力,成为三大运营商每年争抢的“香饽饽”。但工信部出台限制令意在缓解运营商之间的“火药味”——《关于规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校园电信业务市场经营行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示,要求运营商不得签订排他性协议与学校,并不能在文件夹中发送手机卡。距离高校新生开学还有一个多月时,政府主管部门及时念出“紧箍咒”。然而,面对潜力巨大的校园市场,运营商是否会受到限制,弱化校园竞争?俗话说,底下有政策,底下有对策。一位熟悉校园市场的运营商告诉本报记者,运营商会通过拐弯抹角的方式私下与学校签订协议,然后在新生入学时发放手机卡。争夺校园市场。“综合排名靠前的学校每年都会公开招标,让三大运营商竞标。好的学校运营商每年需要‘赞助’1-200万,普通高校需要600-70万让运营商‘绑定’“同学们。”校园“打架”,手机是先入为主。“不管怎么算,移动更划算。”“没关系,电信最划算。”性标语无处不在。三大运营商不遗余力地砸重金,希望抓住“学生群体”——既有目前稳定的消费群体,也有未来潜在的中高端消费者。中国移动早在2003年3月就率先推出“动感地带”,并在两年内率先攻占校园市场,将大部分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用户纳入旗下,牢牢树立本身在校园市场。前沿。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看到了“动感地带”的成功,近年来也开始与高校签订协议,向学生发放手机卡,推出面向青少年的客户品牌,如中国联通的“UP新力量”。广州巫山某高校2010级学生小蔡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为2007-2009级新生发放移动卡,只有2010级新生是联通卡。同学们都把联通卡换成了移动卡。原因是学校大部分人用的是移动卡,跨运营商不能进入同一个集群网络免费切磋。事实上,在常年的校园促销大战中,中国移动凭借其2G网络优势的巨大惯性,一直保持着在校园市场的“领先”地位。即便如此,中国联通仍然紧紧抓住校园市场不放,积极谋划“只狼”校园营销攻势。作为一家有固话市场的电信公司,往年并没有特别“挣扎”于校园市场。发行校园模型的运营商。中国移动并没有停滞不前。据悉,中国移动将推出十余款校园移动终端,大致分为三个档次:700元以下、700-1500元和1500元以上。工信部关于停办手机卡的通知近日下发《意见》作为运营商竞争的“冷却剂”。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近期出台的意见,运营商不得与学校签订排他性协议,也不得在录取通知书中寄送手机卡。在此《意见》中,工信部要求运营商不得诽谤竞争对手,不得进行与竞争对手的通信网络、电信终端设备相比较的宣传,不得进行任何影响竞争对手正常经营的宣传;手机用户识别卡(SIM、UIM卡等)、业务宣传资料等包含在录取通知书内;此外,运营商不得收购竞争对手上网用户的电信终端设备(包括手机电池等)、电话卡等。在承担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时,不得强制要求校园用户使用指定的电信设备。服务或终端设备。这些被禁止的做法,正是运营商在校园用户争夺战中惯用的伎俩。天河某高校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往年,他们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上都会有运营商的号码卡。而且,学校的通知都是通过短信系统发到这张卡上的,不想用也用不着。运营商很难用用户来代替成本。不过,也有经营者告诉南都记者,这个《意见》的出发点虽然不错,但对经营者并没有起到根本性的约束作用。迂回战术争夺校园市场。熟悉校园市场的经营者林云(化名)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意见》规定不能在通知夹内寄送手机卡。公示,或新生入学后学校统一发给学生手机卡。同时,运营商仍可在新生开学时开展校内促销活动。“归根结底,这三个公司之间的竞争是谁的营销费用更多,谁愿意在市场上花更多的钱。”“前几年,运营商与学校签订协议发行手机卡是没有门槛的,但随着近几年运营商在校园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少高校逐渐扭转局面,转向自己变成‘甲方’,向运营商要个大价钱。”林云表示,每年7月左右,很多高校都会向运营商报价,要求运营商提交年度选拔计划,包括迎新、开学典礼、学生会赞助等校园活动,甚至包括提供条件。教师配手机,减免手机资费。“在中学,运营商每年需要花费约60万至70万元,其中9月迎新的费用超过10万元;而在精英学校,每年的“赞助”费用高达1、200万元。“运营商逐渐处于被动局面,这两年在高校竞争中也骑虎难下。回顾近几年的校园营销,运营商采取了以成本为导向的策略。”营销路线预存话费送手机,高端充值返利、礼包等促销方式层出不穷,但这些校园市场丰富的促销方式核心仍然是价格战,而且还是粗放式的“烧钱”“圈地”营销模式,在整个行业新的收入增长点还不明朗的背景下,这种营销模式还能持续多久?小调查褒贬不一针对“限购令”,针对工信部新规,记者走访了天河区、海珠区的多所高校克拉在接受采访的26名学生中,有15人表示运营商在绑架用户。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意见;6人持相反意见,支持运营商校园竞争,认为这样可以降低资费,有利于消费者;剩下的5个人没有在意。“从摆地摊到打扫宿舍,从校园门口的迎宾活动到火车站候车,从存话费送手机到通过信息化强制绑定,绑定手机去图书馆吃饭上课的卡。当然,我们的自由越来越少了。”海珠区某高校学生小刘向记者抱怨说,从大一到现在大三,运营商的招数一年比一年多,越来越有“绑架”的嫌疑。”用户。因此,对于工信部的“停发”文件,小刘很高兴。不过,天河某高校学生小袁告诉记者,如果学校不再统一发放手机卡,联系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会特别不方便。”如果有免费陪练的集群网络,学校的通知短信不能统一下发,岂不是很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