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央行发布了关于支付条件的新规定,您是否被限制扫描二维码付款?

时间:2024-05-22 16:30:37 科技赋能

移动支付已经成为现代都市生活中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东西。

扫码支付,开启了中国移动支付的另一面。

然而在国际上,对于移动支付,2017年12月27日,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并发布了《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两套技术规范,将于2020年4月1日起实施。

代码等)为支付服务的发展提供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新规解读第一条:静态条码支付上限新规将扫码支付分为四个风险等级,其中动态扫码分为3个等级,风险防范能力达到A级,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 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两种以上有效要素验证交易的,会员单位与客户应通过协议独立约定单日累计限额;若风险防范能力达到B级,则需使用除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之外的两类有效要素。

使用多类(含)有效要素验证一笔交易的,单个银行账户或同一客户的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不得超过人民币;风险防范能力达到C级,且交易验证使用的要素少于两类的,同一客户的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不得超过人民币。

若采用静态条码支付,风险防范能力为D级。

无论采用何种交易验证方式,单日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及快速支付的累计交易金额应为D级。

不超过人民币10,000元。

目前门店提供的微信支付宝扫码支付方式可分为两种:用户主动扫码和被动扫码。

前者一般是商户提供的静态二维码,用户用手机扫码进行支付;另一种方式是用户扫码支付。

提供动态条码供商户使用条码扫描仪进行扫描。

对于商户来说,主动扫描支付方式的成本很低。

基本上,只需发布??一个二维码即可。

央行认为,静态条码支付方式风险很大。

除了人民币限额外,还明确银行和支付机构提供的条码支付必须使用动态条码。

央行表示,静态条码容易被篡改或变造,携带木马或病毒,与正品难以区分,导致支付风险较高。

因此,针对静态扫码,央行提出了以下措施。

首先,静态条码应由后端服务器加密生成。

应使用防伪纸来显示条形码。

防伪纸应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

其次,要求显示静态条码的介质应放置在商户收银员的视线范围内,商户应定期检查该介质。

第三,静态条码需要使用防护罩等物理保护手段,避免被覆盖或更换。

保护套上应使用防伪标签进行标记。

第四,要求收款人信息清晰显示在静态条码介质的显着位置,方便用户验证。

五是通过风险防范能力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静态条码的使用,鼓励使用风险防范能力较高的支付扫描方式。

其实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虽然静态扫码控制了限额,但如果支付金额超过1元,可以要求商户扫码支付,仍然可以正常支付。

相反,新规的出台是为了消费者保护,能够更有效地维护消费者账户的安全。

第二条 禁止采用折扣等不正当竞争方式争夺短期市场份额。

这一新规的出台,实际上是对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的限制和监管。

为了抢占市场,支付宝和微信不断推出一系列活动,如支付宝20亿支付红包、微信免费支付等。

单一活动。

这些活动对于普通人来说无疑没有什么不好。

这种竞争方式受到用户的欢迎。

但央行表示,这是不正当竞争,必须严格禁止。

为保证支付业务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支付机构不得采用烧钱、补贴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提升短期市场份额。

这也意味着支付红包将不再存在。

第三条:客户备付金缴存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50%。

所谓客户备付金,是指客户在支付机构存放或留存的货币资金以及支付机构代客户收取或支付的货币资金。

为防范支付风险,维护客户权益,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不得擅自挪用。

准备金一旦存入,第三方支付机构将不再享受利息收入。

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和银行结算利息收入按照日均存款金额,按照协议存款方式计算。

也就是说,客户备付金金额越高,银行给予支付机构的利息就越高,约为每年3%,最高可达4%。

如果按照24%的交付比例计算,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用金规模约为1亿元。

如果提高到50%,对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

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能再依靠利差来赚钱。

从侧面来看,我们也希望他们在业务上进行创新,发现更多的盈利模式。

对于新规,支付第三方表示将积极响应央行支付新规,完善移动支付体系。

支付宝回应称,高度认可央行规范条码支付的努力。

支付宝高度关注并正在组织团队认真研究该通知。

它将持续收集用户和商户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发新技术,探索新应用。

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

腾讯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组织相关团队学习消化,“我们也在收集用户和商户的实际需求,同时积极研发新技术,探索新技术在条码领域应用的可行性”支付。

“支付新规的实施,其实对我们普通老百姓影响不大。

对于支付第三方来说,新规是一个提醒和警告。

支付监管新规的出台,意味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可能需要大家三思了。

”在采取行动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