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199,更不是299,小米的运动相机售价399。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1月15日,小米推出一款售价499元的耳机;1月21日,一款蓝牙游戏手柄上市,售价99元,与UC游戏手柄同价。现在的小米好像和当年发布79元手环的小米不一样。小米变了?2013年12月,小米推出移动电源,10400MAH仅售69元。当时移动电源的售价大多在100元以上。2014年3月,小米推出米键,售价4.9元。当时,360SmartKey售价9.9元。2014年7月,小米发布了小米手环,售价79元。那时候,手链的价格基本都是几百元,甚至上千元。2014年10月,小米发布Yeelight智能灯泡,售价129元,原型机Yeelight向日葵售价179元;2014年10月,小米发布智能插座,售价79元,比当时大多数智能插座都便宜;2014年10月,小蚁智能相机发布,售价149元。目前市面上同配置的竞品售价超过149元。2014年12月,小米推出智能空气净化器,售价899元,类似配置的八慕达空气净化器售价4000多元。这样看来,进入2015年,小米似乎真的变了。至少在定价策略上,不再强调“降低底线”和“降低想象”,而是更加“务实”和“理性”;在比赛策略上,不再是“把自己逼疯,把对手逼死”,“吊打碾压”对手似乎已经成为历史。或许,更准确地说,是小米的硬件生态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保守”;小米还是做高性价比手机的。虽然首款手机小米Note的顶配版售价为3299元,但并不便宜的小米只是在“以年轻人买得起的价格不断提升”。布局完成?除了“求稳”的定价策略,小米在智能硬件生态链上的投入也有所“稳”。2015年硬件领域无投资披露。雷军曾将小米的成功归功于互联网思维,认为可以完全复制,“结果大家都不相信”。因此,小米将在未来五年投资100家企业复制小米模式。这就是去年年初开始的计划,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智能硬件生态链。截至目前,小米已投资25家公司,曝光的公司至少有12家,包括:华米(手环、手表)、紫米(移动电源)、智米(空气净化器)、蓝米(蓝牙耳机)、绿米(智能)homekit)、云米(净水器、小家电)、飞米(无人机)、PlusOne(耳机)、易(智能相机、运动相机)、亿联(智能灯泡)、iHealth(智能血压计)、云游(智能门锁)。此外,2014年12月,小米科技与美的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斥资12.66亿元入股美的集团。双方将在智能家居生态链、移动互联网创新等领域展开合作。同月,小米投资了Misfit,雷军的顺为资本、曾投资小米的GGV纪源资本均参与了投资。除了直接投资硬件厂商,小米还在2013年投资了以色列手势识别技术公司PebblesInterfaces,为智能硬件储备输入技术支持;2014年还与联芯科技成立合资公司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小米持股51%。主要用于芯片。从上述介绍来看,小米的投资已经基本覆盖了目前大部分的细分硬件领域,并向上下游进行了拓展。基本布局已经完成,不像过去那样需要大举投资。资金压力?69元的小米充电宝销量超过300万台,79元的小米手环销量超过100万台。现在小米移动电源和小米手环已经证明,“进取战略”能够引爆市场,取得销量和市场份额的成功。再加上投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那么让小米放弃这一战略的,很可能是“盈利”。小米成立于2010年4月,2011年8月发布第一款手机,一共发布了12款手机,是小米收入的主要来源。华尔街日报近日指出,2013年,小米高达94%的收入来自手机销售(硬件),而包括手游在内的服务仅占1%。同年,小米配件及周边产品年营收超过10亿元,但仅占销售额的3.2%。(注:上图2013年数据采用华尔街日报披露的数据,小米科技投资美的时公布盈利3.47亿元。)此前预测,小米2015年手机出货量为有望突破1亿台。这样的同比增长也会大幅下滑;3月2日,雷军预测,小米2015年含税销售额或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仅40%。两家公司的同比增长数据都大幅下滑,毕竟不太好看。估值要保持稳定增长,盈利数据难免凸显。2014年12月底获得新融资后,你很难称小米为初创公司,只能追求用户数量。小米的融资之路很顺利。除了融资额度上升,投资机构也从VC向PE转变。早期投资者启明、IDG、顺为已被全明星全明星基金、新加坡主权基金取代。GIC、DST、马云旗下的云峰基金等。以参与多轮投资的DST为例。他们基本上不投资早期项目。他们通常在公司上市前1-2年投资,上市后会长期持股。VC看潜力,PE看数据,看利润。如今,小米以超过450亿美元的估值,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根本不谈利润,也不考虑业绩数据。真的好吗?小米更擅长开拓,但从小米近五年的成长曲线来看,相比“保守”,小米更擅长“开拓”。在完全占领现有市场之前,需要通过自身快速、进取的模式来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小米2成功之后,小米3和小米4旗舰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但是小米凭借红米手机和小米手环进入了两个更广阔的市场。价值也在一路攀升。马不停蹄的小米如今要放慢脚步,新品的价格“不把自己逼疯,不把对手打死”。留下了“不进则退”的风险。小米的背后,也有一批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华为,360,甚至是阿里支持的魅族。除了硬件厂商,百度、腾讯、阿里、360最近都活跃起来。近日,腾讯手机ROMTencentOS开始内测;2月初,阿里巴巴向魅族注资5.9亿美元;2014年底,360斥资4亿美元与酷派成立合资公司,做智能硬件。此外,据传近期百度、腾讯、360都向联想新成立的手机公司奇迹工厂抛出了橄榄枝。(注:图片来自投资界)小米的神话能否延续,小米在智能硬件领域的投资布局,是未来冲击更高估值、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的关键。雷军希望他所投资的智能硬件企业,能够凭借“互联网思维”,复制小米的成功。不过,在物联网领域,已经提前布局的小米并不能完全高枕无忧。压力主要来自阿里和腾讯。目前,阿里已经拥有超级应用、渠道(淘宝、天猫)、分销(1688.com)、芯片模块(清客)、众筹(淘宝众筹)、云科技(阿里云)、金融(支付宝)。资源。近期,与海尔的合作从物流领域扩展到产品领域,魅族在各项服务上投入了5.9亿美元。腾讯在物联网领域起步较晚,但也蓄势待发。正在筹备QQ硬件开放平台和微信硬件开放平台。以超级APP(微信+QQ)为载体,提供智能硬件接入服务。它的实力不容小觑。注意。这样看,手机市场有虎,物联网市场有狼。如果小米真的“慢下来”,它能走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