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在当前的疫情中,我才发现AI原来这么好用

时间:2023-03-15 00:00:21 科技观察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生活中可用的手段也丰富了很多。近日,工信部表示,将部署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疫情防控工作。而工信部特别强调,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在疫情监测分析、人员流动、社区等方面,对疫情进行科学精准防控。管理。那么“AI”能为我们的疫情防控提供多少帮助呢?小雷对近期的“AI抗疫”做了一个总结。疫情下的AI医疗日前,阿里云宣布将利用达摩院的AI技术,对肺部影像进行病理诊断。阿里表示,这套系统可以在20秒内准确解读疑似病例的CT影像,准确率高达96%,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截至21日,湖北、上海、广东等16个省市的26家医院引进了达摩院医疗AI。除了阿里,很多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AI疾病分析”。例如,华为推出了AI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服务,帮助医生在辅助治疗过程中做出更好的判断。除了病理判断,人工智能还出现在护理机器人领域。疫情初期的隔离期,有企业研发了“送餐”机器人,服务于酒店各个房间的密切接触者。面对真实的患者,猎豹移动还向火神山捐赠了自主研发的“豹式快递”智能机器人。Cheetah表示,该机器人可以执行诸如送化验和送药等任务。不仅猎豹,中国移动、京东等厂商纷纷推出巡检测温、送餐送餐等机器人,还研发了“问诊机器人”,满足患者就诊需求。当然,目前这种“问诊机器人”只能通过电话语音进行交流,但它已经可以与疑似感染者确认病情发展,并给出自己的建议。虽然总的来说,“问诊机器人”的语音语气还比不上谷歌的人工智能语音通话,但足够精准,有效减轻了当地的医疗压力。AI的隔离监测可以对疑似病例和患者进行医学诊断,如何应对“居家隔离”的密切接触者,AI和运营商共同打造了一套“监测系统”。在当前的防疫部署下,只要社区内有患者,确诊病例所在的大楼就需要实施14天的“硬隔离”,对于外地返岗人员,也需要进行隔离。在家隔离14天。如何对隔离人员进行管理,需要一整套“监控系统”,比如深圳联通推出的“5G家庭隔离监控管理系统”。只要将设备贴在被隔离人员的门上,门一开,就会自动向社区发回通知。同时,系统还可以“向上兼容”。据中国联通介绍,这套“监控设施”涵盖多级管理模式,可实现社区、街道、区政府的多级监管功能。当然,小雷认为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最好不要滥用“监管机器人”。AI检测预防除了针对密切接触者和疑似感染者,大城市复工也是感染隐患。在病毒“隔离”过程中,人工智能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首先是测量体温。虽然超市、公司等场所都配备了遥感测温仪,但在公交、地铁等人流量大的地方,难免难以配置专人测量体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旷视科技挺身而出,推出了AI测温系统。据旷视科技介绍,名为“明机”的测温系统配备了红外热成像测温仪,疑似高温报警带宽可达每秒15人,一套系统可部署16个通道,可实现单人控制.旷视科技在北京的一个地铁站进行了一项实验。结果是这个系统完全可以处理每分钟300人左右的客流。即使戴上口罩,也能准确识别体温,误差0.3℃。如果说旷视科技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口罩测温”,那么携程就是在用大数据筛查患者。近日,携程上线了“新冠肺炎查询系统”。在页面上,一旦出现确诊病例,携程将通过数据检索公布病例的航班和车次,并精确到车厢。这样一来,确认密切接触者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不会再出现顶级媒体“一天找好几次人”的盛况。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当然,肖雷认为,人工智能虽然很强大,但在“抗疫”行动中只是一个助手。这也涉及到“人工智能导致失业”的说法。当然,在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之后,一些低端的工作也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纵观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很多操作仍然是通过人机协作完成的,AI的判断也处于低水平,仍然需要人的经验和判断。坦率地说,目前的人工智能还远远没有达到“无所不能”的地步。近两年“AI热”降温的现象表明,当前技术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次疫情对主打人工智能的厂商来说是一次“大考”。通过AI提供的“无人服务”,可以在实践中发现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是从业者应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