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的中国企业使用开源软件进行数据库应用,开源社区流行一句话:“只要眼睛够多,一切问题都能浮出水面”。同样,也有足够的人和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据全球最大开源代码托管平台GitHub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GitHub托管仓库数量达1.4亿个。开源的使用在中国、印度和德国加快了速度。目前,中国GitHub用户数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开源生态白皮书(2020年)》数据显示,2019年,87.4%的中国企业使用了开源技术,同比增长10.7%。中国企业使用开源技术已经成为主流。在开源软件的使用中,数据库是香饽饽。信通院数据显示,我国超过半数的企业在数据库方向使用开源软件。企业在数据库中使用开源软件的比例最高,达到58.7%,其次是大数据和存储方面的企业,分别占52.4%和51.2%。在近50年的数据库发展史上,开源数据库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DB-Engines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今,商业数据库和开源数据库的流行度一直在发生变化,达到了势均力敌的局面。以MySQL、PostgreSQL、MongoDB、MariaDB等为代表的开源数据库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为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提供了新的选择。开源软件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尝试,更是一种新的技术产品形态。随着开源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其风险也越来越突出。《开源生态白皮书(2020年)》指出开源软件可能涉及三类风险:知识产权与合规风险、安全风险、运维和技术风险,其中知识产权与合规风险主要涉及漏洞等问题、运维而技术风险主要是指开源软件的引入导致开发运维投入大、对技术人员要求高等问题,这三类风险不断上升。其中,许可协议的不确定性在数据库领域更为突出,近两年为行业敲响了警钟。2018年以来,RedisLab、MongoDB、Neo4j等众多开源数据库都修改了许可协议,签订了许可协议。全球不确定性增加。Apache和GitHub遵循美国出口管制,更多人意识到开源不是免费的。按照开源许可证的授权模式,有GPL、AGPL、LGPL、APL、MPL、BSD等,GPL非常严格,而BSD给开发者很大的自由度。比如MySQL属于GPL,PostgreSQL属于BSD授权。少数数据库公司的产品都是基于Postgre开发的。尽管开源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但不少人对开源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国内开源生态的发展也在逐步完善。《开源生态白皮书(2020年)》指出,国内早期开源生态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应用端开发软件领域,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项目还不够多。近年来,国内企业逐渐将重点放在基础软件开源项目的布局上。领域涌现出众多开源项目,国际基金会的顶级开源项目也不少。技术共建是中国企业参与开源的主要动力。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显示,60.7%的企业希望通过构建开源生态影响共建技术,实现产品的改进和完善。其次,41.4%的企业希望通过接受开源项目来扩大知名度。在数据库领域,一方面,拿开源、回馈开源,共同繁荣开源生态,加强开源治理,可以规避一些风险,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