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手机上的公交APP上查看112路还有多少站时,你以为只是在公交车上装个GPS而已吗?下班途中,当你在百度/高德上看着满城通红的“拥堵区”时,你是否曾抱怨过地图APP只能提示拥堵,却无法解决拥堵?当你在去机场的路上被红灯堵住,匆匆忙忙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红绿灯对你来说这么难?在无人驾驶的想象中,解决交通拥堵,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路上的时间是很多人的美好期待(根据2016年的数据,北京平日平均每天堵车3小时左右)。然而,车辆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实时“通信”目前看来还遥不可及。由于无线通信标准限制、车厂合作、政府监管等原因,“车联网”短期内仍难以实现。更麻烦的是,司机经常违反或无视交通规则,无人驾驶汽车与行人有意识地“交流”仍然是天方夜谭。 既然不可能指望无人驾驶一劳永逸地解决“堵车”问题,那么现在的智能交通系统能做什么呢?在“车联网”尚未实现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对车流的控制和流量的流转?大数据和深度学习能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 “一座城市每天都会产生数千万的海量交通数据,但这些数据中的大部分只能‘休眠’,无法被人们利用。”作为中国智能交通领域连续八年的“隐形冠军”,海信网络科技董事长周厚健认为,目前以GPS、摄像头、超声波雷达、跨分段雷达、地磁传感器已经可以产生足够的数据来帮助实现“交通交响乐”的宏观指挥。 目前的问题是这些数据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我们不是要告诉大家哪里拥堵哪里不拥堵,而是要解决怎么把拥堵变成不拥堵。”在周厚健看来,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合理的车流分配来缓解拥堵的地方。一些,让空闲的地方更密集。通过交通控制平台发出卡口和红绿灯信号,引导车辆流向。 比如,如何借助智能交通系统尽可能实现“一路绿灯”?海信信号控制专家马小龙给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解决方案。通过深度学习模型,以数据大脑为核心,对道路交通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根据动态交通数据,自动切换和调整信号灯时间,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时间红绿灯不再固定,甚至整个绿灯都不停。 在海信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下,按照推荐车速行驶,即可实现“一路绿灯”。南昌15个绿波控制路段,协同控制方向行车时间平均减少30%以上,车辆平均速度提高40%以上,车流量增加超过15%。在青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使高峰持续时间缩短1.48小时,平均行车速度提高9.71%。 再比如,如何实现快速缓解堵车?以往处理堵车时,往往是堵车后十多分钟,交警才接到报警,调动警力到场救援。不仅反应过程耗时长,而且容易导致拥堵加剧,引发安全事故。 海信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预测,“基于海量交通数据,分析交通运行的规律性和相似性,建立智能学习模型,利用深度学习预测车流量等交通参数,预测拥堵区域等”。可以预测拥堵区域和时间,提前进行预案制定、信号部署、诱导信息发布和警力部署。 这一切都是基于海信研发的“数据魔方”。基于深度学习的流量预测,可在30秒内完成10亿流量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十多年来,基于对城市交通数据的持续研究,海信率先提出了新一代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交通一体化解决方案,并不断优化。海信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已在全国39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中的28个落地。 2012年至2015年,海信中标42%的国内过亿元智慧交通项目,直接将相关产品价格下调2/3。海信公交智能调度、智能红绿灯、突发拥堵提前检测等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已服务国内100多个城市。 在成都,海信将13000多辆公交车接入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实现全国首个10000多辆公交车互联。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实施后,乘客平均候车时间减少40%,月均投诉减少20%。同时,月均事故下降47%,超速违章减少97%。 今年两会期间,在回答媒体“能不能解决北京这样大城市的拥堵问题”时,全国人大代表周厚健自信地回答:能!并“希望北京给海信智能交通一个机会”。之所以周厚健的回答如此自信,是因为无论是北京奥运村片区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还是朝阳路、安定路的BRT系统,都有海信网络参与建设。 你可能也想知道为什么海信这个家电厂商会成为智能交通行业的领跑者?事实上,离开家电红海的海信,已经悄然成为众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目前,海信已成为智能交通领跑者、光通信全球第五、接入份额第一、商用空调国内第二。周厚健透露,B2B业务目前占海信集团利润的近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