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学校从AI开始!南京高校用人脸识别考勤管理学生

时间:2023-03-14 18:35:00 科技观察

近日,中国药科大学在教室试点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除了自动识别学生出勤情况外,还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出勤情况的全程监控。学校认为这是督促学习,网友却不买账,你怎么看?上学的时候很怕老师的眼睛,现在人脸识别教室来了。近日,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因在课堂上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而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1、逃课、玩手机都逃不过它的“法眼”。南京大学正在试水“人脸识别课堂”。除了学生的考勤情况,它还可以对学生上课听讲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上课是否抬头和低头,长时间抬头和低头的次数,是否一边低头一边玩手机,是否关门他们的眼睛、打瞌睡……都逃不过这个人脸识别系统的“眼睛”。中国药科大学图书情报中心主任徐建珍表示:传统点名很浪费时间,准确率也不高,但人脸识别没问题。据悉,此举是应学校教务部门要求,意在减少学生旷课、早退、花钱找代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等行为,提高学生上课率。出勤率和严格的课堂纪律。但是,也有一些同学认为这样做会侵犯个人隐私。“为了(督促)你学习,你还抱怨,你还是学生吗?”徐建珍表示,校方此前就教室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侵犯学生隐私的说法,与公安部门和法务部门进行了协商。地方,所以不存在所谓的“侵犯隐私”。除了教室,中国药科大学还在校门口、学生宿舍门口、图书馆、实验楼等场所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人脸识别课堂引发微博网友热议。大多数网友表示反对,认为这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但也有部分网友表示支持。该学生表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这位网友认为,人脸识别出入相对安全,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人脸识别教室只有一两个在试用,并没有安装。二、孩子的笑容一定要监控?在上海的小学里,用AI评价学生上课、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教室里用人脸识别技术分析学生上课情况却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上个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强卫小学将人脸识别引入校园。通过“AI+学校”三套系统:智能课堂评价系统、智能环境分析管控系统和智能教师培训系统,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监控。此举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据宣传,这款走进课堂的“智能课堂评价系统”,可以根据真实课堂的样本数据,自动检测师生的行为和情绪,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根据课堂表现给出评价算法分析及改进建议。  针对学生,系统可以自动检测举手、站立、坐姿等不当行为,通过记录分析形成对课堂效果的整体评价。可以说与南京高校的“人脸识别课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据悉,使用该系统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微笑、是否向老师问好、是否主动捡垃圾、队列是否整齐等细节都将得到改善。被人工智能捕捉并反馈给总控中心。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上海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何女士闻讯后,第一时间致电相关部门询问。他们一致同意,“如果家长反对这件事,学校不应该实施。”她认为,“要在学校安装人工智能,家长必须签字。”  不过也有人表示支持,因为这样可以杜绝危险的发生,减少校园霸凌,提高教学质量。3、瑞典一所高中使用人脸识别监控学生出勤,被控违反隐私法,罚款15万。罚款200,000瑞典克朗。该案例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机构中进一步应用的讨论。  瑞典北部城市谢莱夫特奥的一家当地教育机构,因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监控高中生出勤情况,被瑞典数据保护局罚款2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15万元)。  在学校的实验项目中,对22名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跟踪和监控。这些学生每次进入教室都会记录面部信息。  在进行这项测试任务之前,确实得到了学生本人和家长的同意。然而,瑞典数据保护局(DPA)得出结论认为,该计划仍违反了欧盟隐私法《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多项规定,因此对非法收集数据的学校处以罚款。  “Skellefte?的高中违反了数据保护条例的多项条款,因此我们对学校处以罚款,”DPA总干事LenaLindgrenSchelin在一份声明中说。  DPA得出结论认为面部识别技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同时强调可以使用不涉及摄像头监控的方法以非侵入性方式监控学生出勤情况。  “人脸识别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因此,非常需要阐明可以应用于所有人的技术应用,”谢林解释道。  Skellefte?市议会FeliciaLundmark强调,我们需要评估用于监控出勤率的AI技术的未来,不仅在Skellefte?市,而且在整个瑞典。  安德斯托普高中校长JorgenMalm对罚款结果表示惊讶。  “这个结果不好。而这个决定非常有趣,因为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如何在学校环境中发展IT技术是一个大问题。”  参与本次实验的同学Harry认为罚款“不公”。  这是瑞典首次根据GDPR进行罚款,GDPR于去年生效,旨在加强个人数据和隐私保护,包括面部图像数据。4.科技的发展是没有边界的,但科技的使用一定是有边界的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已经大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手机解锁到刷脸支付,甚至上下班通勤都需要人脸识别签到、进出……我们也是如此需要对这项技术感到敬畏吗?1.美国多个城市禁止人脸识别,微软删除了全球最大的人脸识别公共数据库  西方国家在技术使用上似乎比较保守。比如在美国,人脸识别的推进就很困难。今年5月,旧金山成为美国第一个禁止面部识别监控的城市。  一个月后,两党国会听证会正式讨论了人们对执法部门使用面部识别软件日益增长的担忧。两党共识寻求立法暂停使用面部识别软件,因为这可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和抗议权。这个包括面部识别软件专家在内的小组认为,在更好的监管到位或技术足够成熟之前,国家应该停止使用此类面部识别工具。国会两党联合提议立法规范人脸识别  7月,美国又一城市通过了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软件的法律,成为全美第二个禁止人脸识别的城市技术仅次于旧金山。新政策生效后,马萨诸塞州萨默维尔的任何机构、辖区或分区都不得在公共场所使用面部识别技术。  除了立法监管,科技巨头在科技运用上也需要谨慎。今年6月,微软删除了MSCeleb,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面部识别数据库,包含1000万张面部图像。该数据库最初于2016年发布,被微软描述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开面部识别数据库,用于训练全球科技公司和军事研究人员的面部识别系统。2.史上最严数据保护条例,欧盟GDPR对出口个人数据处以最高2亿美元的罚款。GDPR的主要目标是重新控制公民和居民的个人数据,并简化欧盟内部国际业务法规的协调。  GDPR取代了欧盟于1995年推出的欧盟个人数据《数据保护指令》(数据保护指令)。该法规包含有关在欧盟范围内处理数据主体的个人身份信息的条款和要求。所有企业。该法案于2016年4月27日通过,宽限期为两年,将于2018年5月25日开始实施。  截至目前,欧盟国家和英国已经对多家企业进行了处罚根据GDPR,最高罚款超过2亿美元,受罚企业涉及各行各业。  2019年7月8日,英国监管信息委员会办公室(ICO)决定对英国航空公司处以最高1.83亿英镑的罚款,因为该公司的大量用户信息被转移到欺诈网站,攻击者大约500,000名乘客的个人信息是通过一个虚假的英国航空公司网站收集的。信息泄露事件已持续一年多,航空公司对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实我国也有相关的标准来规范数据保护。2018年5月1日,《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35273—2017)明确规定:在收集个人信息前,应当明确告知个人信息主体产品不同业务功能收集的个人信息类型或提供的服务,以及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规则(如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收集方式和频率、存储区域、存储期限、自身数据安全能力、对外共享、转让、公开披露等)等),并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  有了规范是第一步,具体实施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近日,AI换脸应用“ZAO”一夜爆红,被推上了舆论风暴的中心,再次印证了大家对隐私保护的担忧。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平衡技术的发展与隐私的保护,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