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大数据交易:我的个人信息会被一起交易吗?

时间:2023-03-14 12:06:32 科技观察

据媒体报道,冷却了一段时间的大数据交易所近期开始“遍地开花”。各地以数据法规为代表的制度性文件开始频繁征求意见,同时也在投入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事实上,几年前我们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当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成立后,全国多地及时效仿,纷纷成立自己的交易所。后来,国家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一时被冷落。现在,趁着疫情防控的东风,这股风又刮起来了。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很少关注行业的进步,面对庞大的数据采集机构,更多的是关注个人信息安全。允许收集我们的个人信息并不意味着授权外部使用。自大数据概念传入中国以来,短时间内成为热词,相关行业也成为热门行业。事实上,很多组织长期致力于“大数据”,大量收集各种数据,从而拥有大量的数据。过去,这些数据大多被偷偷卖掉,赚点小钱。如今,原本一些人做生意需要的个人信息,变成了最宝贵的数据资源,后续应用的价值也超出了预期,已经超过了原来几毛钱、几毛钱的售价。正因为如此,各种机构开始想方设法收集我们的个人信息。下载一个APP,试图读取我们手机上的所有信息,如果不让读取,有些APP还是不能正常使用。有的APP是不允许使用的,但大部分APP都会发5元以上的红包,诱导我们“自愿”提交个人信息。有的APP获取了信息,有的没有。这些机构已经找到了结成联盟的方法。某个领导拉拢一批机构,大家签订协议共享数据,交换信息。这样,我们的信息可能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使用。如果这些数据只是被这些联盟所使用,那也不错。毕竟,我们可能没有仔细阅读条款就点击了授权按钮,允许这些应用程序收集我们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以公平和诚实的方式作为资产出售给更多机构,这是不可接受的。疯狂的销售拜访只是最简单也是最残酷的应用场景。贷款、信用卡办理等,是比较隐蔽、比较有价值的应用场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应用场景,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知道。收集后谁拥有我们的个人信息的问题来了。我们的个人信息被各种组织授权收集,然后这些信息成为他们的数据。这些数据是他们所有还是我们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尚不清楚国内外相关方是如何受到监管的。从我们普通老百姓简单的角度来看,不管是谁拥有的信息,首先都是关于我们的个人信息,所有权属于我们,代收机构可以使用,但未必合理使用未经我们同意在外部使用。当然,催收机构可能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我们提供信息就是同意他们收集,收集之后就是他们的了,怎么用给谁用他们说了算。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些组织开始自信地开始将我们的个人信息作为资产使用,并开始想方设法利用它来获利。不过,笔者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大多数组织仍然非常谨慎。对于我们的个人信息,尤其是相对私密的个人信息,我们会谨慎使用。外面可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和我们有关的信息都属于我们。在笔者看来,还是从简单的角度来讲,不一定。例如,当我们在电商平台购物,购买自己喜欢的手机品牌,或者购买自己喜欢的化妆品、电子产品时,平台可能会根据我们的注册信息匹配我们的年龄、性别、地区等信息。然后得到相关的购买趋势,这样的结果按理说应该不属于我们。作者是这么想的,不知道大家怎么想。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否可以通过交易数据进行交易,如何交易,国内外都没有特别成熟的模式。如果简单地将整个数据库搬走,那么就没有人会同意这笔交易。如果不是这样,可能只是简单的字段交易,即某类信息的定价交易。这样,我们的个人信息可能是一个需求比较高的交易对象,比如姓名、性别、年龄、我们的联系方式等。与其他内容相比,这些数据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需求。因此,数据交易,从简单的个人感觉来理解,可能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应该大惊小怪,因为这样的交易不是在交易场所交易,而是每天都在我们的手机上交易。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用搜索引擎搜索Apple12,然后再看其他APP,会发现他们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Apple12的购物链接。这样的情况倒是方便多了,但我们也出了一身冷汗。我们的网页浏览信息是别人知道的,我们感觉自己被监视了。其实这是因为这个搜索引擎或者手机浏览器收集了我们的浏览信息,然后分享给其他APP,这些APP据此准确的向我们推送相关的广告。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无法与庞大的机构对抗,因为我们必须使用他们提供的服务来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个人信息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迫的。也就是说,这也意味着这些机构可以随意交易,必须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比如大家不喜欢的电信广告宣传,就说明个人手机号码信息泄露问题非常严重,国家已经采取了严厉的整治措施。当然,此类信息不能作为交易对象。但是,可以脱敏的个人特征,比如年龄、性别、地域等信息作为交易对象,从普通人的简单角度来看,还是比较合理的。作为普通人,我们最大的期待是数据交易带来的好处,而不是无穷无尽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