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8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一辆配备安全驾驶员的优步自动驾驶汽车撞倒一名违法过马路的行人。后者被送往医院,最终不治身亡。一年后,就在公众舆论濒临遗忘悲剧之际,它有了一个法律判决,当地检察官在一封信中表示,指控Uber对事故负有刑事责任的指控“没有根据”,事故视频可能没有准确描述撞车过程,当时车内的安全驾驶员还需进一步调查。你可以理解为:世界首例无人车致死事故,无人车,无罪。在后真相时代,任何公共事件都可能成为分化敌我的工具。这次也不例外。判决一出,人们迅速打着不同利益集团和思想的旗号站队。有些人为“技术的胜利”而欢欣鼓舞。毕竟,第一个横穿马路的是“愚蠢”的人,那么这项技术有什么问题呢?同样“愚蠢”的还有安全司机,警方称优步的自动驾驶系统在事发前就发现了受害者,但由于电脑系统设置有问题,车辆无法在电脑控制模式下自动启动紧急制动,而刹车的责任交给了安全司机,但事故发生当晚,安全司机看了大约42分钟的《美国之音》,她反复低下头,没有理会路。才刚抬起头半秒,变故就发生了。不过,虽然无人车看似“清白”,但也有人对判决感到“不安”。毕竟,是人类对机器的信任造成了这场悲剧。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检察官现在认定Uber无罪,但NTSB仍在调查这起事故,Uber仍可能受到挑战。优步并不是唯一面临挑战的公司。事实上,这次事故也犹如一记闷棍,迫使大家重新思考:人类对机器信任的边界在哪里?L5可能是一个梦。截至目前,全球还没有多少完善的保险美国40多个州在无人车法规的制定上意见相左,足以体现自动驾驶的真正痛点。首先是技术。近日,大众商用车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实现L5级自动驾驶堪比火星探索。我觉得他还是低估了L5的难度。对于自动驾驶的未来,业内最极端的说法之一是:L5可能是一个梦。为什么?因为人工智能无法应对意外。几十年前,当人工智能的概念刚刚诞生时,当时的研究人员很傲慢,不满足于将机器仅仅用于计算。他们试图让AI完全复制人脑的思维过程,让机器“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但众所周知,多年来,人类意识之谜一直没有真正的进展,研究人员开始收缩野心,重新回到对“计算”的追求上。今天的机器学习是一条试图弯道超车的捷径,以数据为粒度呈现现实世界,然后通过神经网络消化数据,更好地理解世界。以自动驾驶为例,其最基本的原理是将人类驾驶员视线范围内的所有物体、行人、建筑物和其他汽车构建成三维模型,关心它们之间的运动趋势,估计速度,预测路线,如果有冲突,请刹车或绕行。但从逻辑上讲,这几乎意味着无人车无法达到所谓的“绝对”准确度,因为现实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种事故随机分布。据说谷歌的自动驾驶也遇到过一些事故:比如几个孩子在高速公路上玩青蛙;一位残疾人坐在电动轮椅上,正在路上追赶一只鸭子。鸭子兜着圈子跑,他也兜着圈子追……这么荒唐的一幕,你很难要求机器能完全预测这些人的运动轨迹。要知道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所有进展都可以归为一个类似的框架:“输入数据,产生响应”——换句话说,未来源于过去,机器不能预测完全超出其经验范围的事故。当然,就像小孩玩青蛙,残疾人追鸭子,这种事故想必大多数人都见过,但它不同于机器的“没见过”,因为人类“看得懂”他们在做什么,这足以导致正确的决定。这也是现阶段安全驾驶员的作用。不幸的是,这次人类自己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暂时不想死怎么办?除了技术上的局限,人类将方向盘完全交给机器,同时也面临着道德问题。学者万伟刚在《精英日常课》栏目中举了一个例子:你正在高速行驶,突然发现前方路上有一群小学生在玩耍。要想躲开他们,只能撞在路边一栋楼的墙上,这意味着您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这种情况下,你会选择撞墙还是小学生?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撞墙。人性本善,我也喜欢你——但问题来了,如果你自动驾驶系统的初始设定是“首先保证行人安全”这种情况。你感觉如何?你可能会觉得“难受”,就像万伟刚老师说的:“我牺牲自己,是我自己不能让车替我做主!我暂时不想死怎么办?万一汽车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不想开一辆在某些情况下会牺牲我的汽车。有很多公司都在研究自动驾驶汽车的伦理,谷歌甚至专门聘请了哲学家,但都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已经开发了。”面对人类这样一个矛盾的物种,或许根本不存在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只要基于所谓的自由意志(虽然神经科学已经基本放弃了它的存在),无论人类做出什么决定做出,别人会觉得“局势在掌控之中”,但如果同样的决定出在AI手中,很多人会感到极大的不适。因此,将决策权交出来可能是最方便的选择对人类危难关头——如果有时间,人类没有回头路可走,对于自动驾驶,前面浇了两盆冷水,最后浇了一碗鸡汤。在我看来,虽然L5可能是一个梦想,但自动驾驶本身确实是一个确定性的趋势。为什么这么说呢?至少有两个原因。当然,一个是老生常谈。就概率而言,机器使更少的错误。美国交通部长ElaineChao几乎在每一次关于自动驾驶的演讲中都提到:美国持续增加的交通事故中,94%是由于司机失误造成的。在全球范围内,每行驶200,000英里就会发生一次与人类驾驶员的非致命碰撞;每行驶一百万英里,就有一名司机死亡。我重点说说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回顾人类科技进化史,一旦有新事物爆发,往往就没有回头路了。您只能迭代它,而不能消除它。举个最近很火的例子,大约公元400年,人类开始使用烟草,而香烟一旦诞生,你认为它会彻底从世界上消失吗?绝不。即使到了现代,人类要想减少香烟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外部性,也只能靠技术,不能靠禁令——比如电子烟的发明。事实上,纵观人类文明史,解决科技带来的问题的途径,始终是通过更好的科技。忘了是KevinKelly还是谁说的:“即使49%的新技术发明是有问题的,但它也带来了51%的好处,区别就在于这2%,2%很少,但是人类需要这2%,经过岁月的积累,就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所以,即使新发明带来的好处也只是比问题多一点点,这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对于自动驾驶来说尤其如此。Uber的事故只是拖慢了自身的研发速度,并没有阻止全球自动驾驶产业踩油门。所有有能力的国家和企业都聚集在自动驾驶的长赛道上,力争率先在技术迭代、用户习惯、舆论环境、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实现动态平衡。所以你说,如果今天一个人被自动驾驶汽车撞死,被无罪释放,以后的AI世界会好吗?我的回答是:除了选择相信“是”,我还能做什么?命运有自己的时间表。一百多年前,人类发明了汽车后,以马车为代表的田园诗只能成为挽歌;一百多年后也是如此。从汽车与信息文明相遇的那一刻起,悲欢离合都在所难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