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在成都打工的32岁外地建筑工人谢钢拿出手机,打开了一个APP。当天的工作量和工资都显示在屏幕上。一目了然:“这么久了,我还是第一次知道自己每天挣多少钱,现在不好辩了,每个月的工资都是通过app转账到卡里的,又不是坏的。”在谢钢打工的工地上,180多位工人以同样的方式从农民工那里了解了自己的收入情况。中冶集团“中和新安置房(信义花园C区)”项目项目经理王正斌告诉记者,农民工的工资纠纷容易在派遣和核算环节发生纠纷。通过“平安楼”APP,APP全程留存,杜绝了纠纷发生的可能。追根究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不仅仅是厘清“谁付多少、付多少”的分配问题,更是确保劳资双方权责对等的法治问题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因此,应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需要强化责任,细化落实,把制度的围栏越扎越紧,在实践中缩小恶意拖欠工资的空间和空间。让“工资保障”行动更有力、更有实效。对此,各地一方面要落实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另一方面要明确政府属地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通过“互联网+”举措打造监管闭环,强化监督督查,形成治理合力。正如成都在探索区块链技术保障农民工工资一样,通过技术创新,将劳务过程中产生的人脸识别考勤、合同、施工流程、工单、绩效考核等数据信息“上行”打通建立了建筑业相关监管部门、银行、建筑公司等单位,形成农民工就业过程多方信任机制。再往下看,保障农民工工资不被拖欠,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在法治保障、严格治理、科技助力下,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很好保障。目前,区块链技术保障农民工薪酬已在全国近70个项目试点。已有2.5万名农民工在APP上注册,累计工资已超过20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