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对人工智能的额外投资可以为就业贡献5%,创造的额外财富可以推动劳动力需求,将就业率再提高12%。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最近的一项研究试图模拟人工智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模拟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具有为全球经济活动做出贡献的巨大潜力,而一个关键挑战是人工智能的采用可能会扩大国家、公司和工人之间的差距。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的影响可能不是线性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加速运行。从现在到2030年,全面采用AI技术的创新尖端公司可能会使现金流翻一番,这可能需要雇用更多员工。这些公司将把那些不愿意或不能以同样的速度实施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甩在后面。完全不采用AI的公司可能会因失去市场份额而经历20%的现金流下降,从而使他们面临裁员的压力。职员。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使得自动化或劳动力外包变得更加普遍,尤其是脑力或体力的“重复劳动”。研究表明,到2030年,对以重复性任务和低水平数字技术为特征的工作的工作需求可能会从总就业人数的40%下降到不到30%;而对非重复性活动或高水平数字技能的工作需求,从大约40%到50%以上。这些转变对工资产生影响,导致差距扩大。总工资的大约13%可能会转移到需要非重复性和高数字技能的类别,收入可能会增加,而重复性和低数字技能类别的工人的工资可能会停滞甚至削减。后者在总工资中的份额可能会从33%下降到20%。就业和工资差距扩大的直接后果将是对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技术工人的激烈竞争。总体而言,人工智能的采用和吸收可能不会对净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到2030年,对人工智能的额外投资可以为就业贡献5%,创造的额外财富可以推动劳动力需求,将就业率再提高12%。国家之间。这种动态已经很明显,而且看起来会进一步扩大。这些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将自己定位为人工智能冠军,与今天相比,经济效益可额外增加20-25%,许多发达国家可能别无选择,只能在其GDP增长势头放缓的情况下推动人工智能实现更高的生产率增长。在许多情况下,这部分反映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此外,这些经济体的工资率很高,这意味着与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它们更有动力使用机器代替劳动力。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可能仅增长5-15%。许多发展中经济体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创新和投资能力薄弱,技能基础薄弱。再加上低工资和充足的生产力,这些经济体似乎不太可能在人工智能采用方面跟上先进经济体的步伐。发展中国家倾向于采取其他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重组其产业以提高其生产力。因此,他们可能没有动力推动人工智能(无论如何,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人工智能可能为他们提供的经济利益相对较小)。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带动了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那就是人工智能标注行业!几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在三四线城市寻找数据标注分包团队!这给一些转型慢、失业率高的乡镇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