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为了加强医疗行业的网络安全,国家出台了哪些政策法规?

时间:2023-03-12 17:54:49 科技观察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医疗行业应用的深入,就医便利性增强,优质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与此同时,医疗行业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也逐渐加大。例如:1.员工安全意识淡薄,信息安全工作缺乏整体方针政策,管理制度不完善,面临内部人为失误或蓄意破坏和信息窃取;2.作为医院核心业务系统,医院医疗信息系统(HIS)、临床医疗信息系统(CIS)、患者管理系统(PAS)、系统管理平台(SMS)的运行缺乏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和审计机制,存在账号滥用、业务数据被非法读取等问题。例如,由于HIS系统缺乏权限管理,任何人只要能访问HIS终端,就可以通过HIS系统查询药品使用情况;存在通过互联网泄露医院核心业务信息的风险;4、医院的医疗信息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与合作单位(如社保部门)甚至互联网都有接口,存在被黑客攻击和网络攻击的风险;5、移动医疗应用存在漏洞,缺乏漏洞治理机制;6、新应用上线前缺乏足够的安全测试和代码审计环节;7、运维人员安全技能的缺乏会导致医院面临安全事故。处理不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8.没有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事件分级标准,应急预案实际可操作性不高,缺乏应急演练持续动态完善应急预案。医疗行业网络安全是我国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深入应用和“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不断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和医药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信息安全建设与管理,逐步提高医疗行业网络安全水平。系统。2018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的通知》。对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数据中心安全、终端安全、网络安全和容灾备份提出要求。2018年9月1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责任单位要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对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相关信息进行分级、备案、评价系统。2018年9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管理办法,要求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具备符合要求的设施、信息系统、技术人员和信息安全制度。互联网技术,实施信息安全三级保护。2018年12月21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下发文件《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及应用工作的意见》,部署重点工作,要求着力加强电子健康卡应用安全、电子健康卡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阅读终端设备、密码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应用软件等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实施质量安全检测,加强个人健康信息安全管理,建立相关安全风险动态评估管理机制,要求电子健康卡积极采用国密算法和国产自主产品。可控安全技术保障居民健康信息安全。2019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的通知》,明确了未来5-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信息安全部分包括身份认证、桌面终端安全、移动终端安全、计算安全、通信安全、数据防泄露、可信网络、数据备份与恢复、应用容灾、安全运维等10个方面。2019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我国颁布卫生健康领域第一部基本性综合法完善信息安全体系,保障公民人身健康安全对医疗信息安全制度和保障措施不完善,导致医疗信息泄露、公民个人健康信息受到非法损害的,依法予以惩处。2020年2月2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出《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同步做好互联网医疗保险服务相关数据的网络安全工作,以防万一数据泄露。从陆续出台的政策法规可以看出国家对医疗行业网络安全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从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还是当前火热发展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和“医疗大数据”,对一些基本惠民、便民的传统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国家在健康领域的第一部基本综合法,都强调落实网络安全工作.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网络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网络安全正成为影响医疗网络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9亿。构建安全可靠、安全可靠、安全可信的医疗网络环境迫在眉睫。只有良好的医疗网络环境才能使社会不断繁荣。基于PKI技术的SSL证书产品,通过SSL/TLS协议的加密认证机制,保证数据的私密性和完整性以及数据交互方身份的真实性,可有效解决假冒等安全问题网站、流量劫持、数据泄露和数据篡改,已成为保障全球医疗网络安全建设的基本配置,是医疗网络数据安全可靠传输的优秀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