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公司裁员、中概股集体暴跌,成为刚刚过去的三月份的热门话题。自1994年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28年过去了。互联网被认为是一种将人与信息联系起来的技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普及率提升,依靠用户数量取胜的“人口红利”基本见顶。“反垄断”实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从用户规模创收转变为核心技术收益,成为互联网企业转型发展的共识。与此同时,一个站在互联网肩膀上,用硬核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产业正在崛起,万物互联时代已经到来。比尔·盖茨曾于1995年在《未来之路》描述了一个由物联网构想的社会。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Auto-ID首次提出“物联网”,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将实现全球设备互连网络的“物联网”概念。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是一个庞大的网络,通过各种设备和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和识别,进而实现所有物理对象的互联互通,包括物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智能连接。人们。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预测,202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7万亿元,AI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031亿元。同时,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将超过126亿。2022年,全球物联网市场将增长22%。物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边界将逐渐消失。“规模为王”的传统商业模式将向“数据为王”的数字经济转型。竞争将是物联网行业的主要形态。近年来,国内外各大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制造企业纷纷投资物联网产业,努力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以电信起家的华为,以智能手机起家的小米,强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以屏幕技术着称的京东方,以电商物流着称的京东,无一不在。在物联网领域发力。华为、小米、京东的IoT产业布局华为最早在80年代在深圳生产销售程控交换机。开拓农村通信市场后,逐步成长为国家级通信网络提供商,进而走向欧、美??、亚、非、拉,建立国际ICT通信巨头。.华为的物联网平台与谷歌类似。从物联网云计算的优势出发,延伸到上游硬件开发,进而延伸到消费类智能终端。华为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和搭载鸿蒙OS的终端,打造了物联网生态。当前盈利的手机业务被制裁后,对消费物联网和工业物联网生态的投入有所增加。2019年,小米以“1+4+x”格局明确了“手机XAIoT战略”,并计划继续投入500亿元继续打造IoT生态。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小米非移动平板电脑下的AIoT连接设备数量为4.3亿台,AIoT重度用户数为880万。确立了在智能家居IoT的领先地位,AIoT板块为小米贡献了超过四分之一,是从手机厂商向物联网服务商转型的坚实一步。京东开启物联网之路还为时不晚。2014年开发出具有平台级demo性质的“京东微联APP”,与小米进军IoT几乎同时进行。基于京东电商的属性,京东最初的定位是将所有在售的物联网设备都纳入joylink互联协议,但整合需要强大的核心技术支撑。此后在ToB和ToC的道路上多次动摇。直到2019年,这位壮汉才断了手腕。转型聚焦ToB战略,“以京东智联云和ToC京御座两大ToB品牌面向外部,一方面聚焦汽车、工业、地产B/G端服务,定位和”人+车+家”消费业务,如智能电视、家庭平板、智能医疗音箱等,都在消费场景的投入,京东可以凭借自身的产业链和细分领域站稳脚跟应用场景,但仍试图在模糊中寻找清晰的商业模式。同样,物联网行业也一直面临着应用碎片化、协议标准众多、协同能力弱、性能和功耗不平衡等几大问题,维护成本高,这也是各大互联网公司转型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大厂商面临的问题就是想办法锦上添花e、依托规模优势输出几款单品为用户增加消费场景?还是投入巨资试图拼凑出一套完整的物联网生态版图,花大力气直击痛点寻找更好的应用解决方案?在广阔的物联网世界中,工业物联网和消费物联网有着不同的逻辑和方式。但作为互联网产业升级的引擎,无论是财报的锦上添花,还是真金白银的业绩增长,现在入市依然是明智之举颠覆之后,再造连接:未来趋势物联网行业。5年内将有新变化:一、传感器国产替代趋势传感器作为感知层的核心基础应用,长期被美日德等国外企业垄断,尤其是高端传感器。随着国家的国产替代,技术有了自己的国产传感器企业的支持,国产传感器企业正从低端场景向高端应用领域迈进。从传感器生产销售到仪器仪表设备制造再到物联网解决方案,已有企业试水。2、智慧城市传感器应用快速普及。智慧城市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各种传感器的发展。ETC、摄像头以及水、电、智能电表在很多城市流行起来。交通、园区、物流、医疗、工业安全、公共事业等领域的需求,有望使应用于智慧城市领域的传感器和物联网解决方案率先得到普及。3、RFID稳步增长,对环保低耗材料和工艺的需求。RFID在新零售、服装图书、物流仓储、医疗等行业仍广泛应用,出货量将稳步增长。同时,蚀刻工艺的改进和降低成本的要求也提高了对更环保的原材料和制造技术的需求。此外,国产RFID芯片设计制造薄弱,仍阻碍行业良性发展。4、智能手机市场下滑,消费物联网快速增长。2018年以来全球手机出货量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而以可穿戴设备、智能安防、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智能硬件需求却在增长。无线耳机、健康手环出货量再创新高。5、远距离无线通信极大拓展智能场景Wi-Fi、Zigbee、蓝牙,中短距离通信协议的应用场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天花板。一些成熟的LPWAN(LORA、eMTC、NB-IoT)、WiFi6、低轨道卫星物联网应用的出现,物联网连接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市区、公园、社区、酒店、工厂、公寓、商场等户外场景,将会出现一整套智能解决方案。6、UWB加速精准定位技术走向主流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室内定位、智能家居、智能手机、新车等领域。各大厂商都致力于推动UWB在工业、仓储物流、运动追踪等高精度定位应用领域的发展。据ABIResearch预测,2022年UWB年出货量有望达到5亿颗,到2026年将增长至15亿颗。7.“双碳”加速可持续能源与物联网的融合得益于““双碳”政策,到2022年,物联网将继续改变可持续能源市场,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热能和核能发电等领域。对于希望降低运营费用、实现能源更高效利用、提供更实惠的绿色能源的绿色科技企业,以及从事能耗监测和新能源赛道的企业,物联网将发挥重要作用。8、“缺芯溢价”成新常态,NB-IoT芯片竞争加剧。据IoTAnalytics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超过270亿,但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是芯片产能供给不足。2016年至2021年,全球芯片产能供给周期错位。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将使“芯片缺货涨价”成为新常态。随着国内半导体的快速发展,中外企业将加剧面向低端应用场景的物联网芯片尤其是NB-IoT芯片的市场竞争。9.TinyML普及,AI机器学习引入微型设备。将边缘机器学习与无线连接集成在单个芯片上将改变物联网行业的游戏规则。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在逼真舒适的应用场景中运行在微型设备上,尤其是在楼宇自动化、音频分析、视觉和运动检测与预测方面。例如,华为将人脸识别的AI学习算法引入智能门锁,海尔将AI自学习嵌入门锁指纹模块,都是将机器学习应用到小型设备上的尝试。10、人工智能的成熟推动AIoT的发展根据2021IoTAnalytics调查,只有16%的企业将人工智能作为其物联网项目的一部分,70%的企业正在推广或试点。目前,国内涌现出一批成熟的人工智能企业和应用,将人工智能注入传统软件和人工智能硬件的进步之中,作为传统产品的智能升级,带动AIoT的发展。11、生态大厂聚集,竞争加剧。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具有物联网性能的智能设备出货量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企业都坚定致力于打造物联网生态。在国外,谷歌的FuchsiaOS操作系统、微软的AzureIoT、亚马逊的AWSIoT等动作频频;在国内,有涂鸦智能ToB消费级物联网平台,华为HarmonyOS操作系统+华为开发商物联网平台,小米依托手机和生态链企业打造消费家庭物联网平台。与互联网巨头IoT合作,供应链企业在选择上会有不同程度的摩擦和取舍。12、物联网+手机生态深度融合。手机作为目前普及率最高的智能设备,将成为工业物联网与消费物联网设备结合和转移的最重要终端。智能家居、智能家电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与手机的互通,目前智能汽车、智能医疗等领域的物联网产品和手机应用趋势正在增加。13、从单一产品到全生命周期服务。随着大量物联网产品在全球布局,部分品牌的用户群迅速壮大并初具规模。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升服务质量是打造“硬核用户”的关键。随着云计算的引入,物联网设备可以不断向设备制造商反馈用户使用情况和状态,从而完成产品迭代,延续产品生命周期和客户服务。14.相互认可、统一约定成为企业采购的标杆。互联互通已成为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业内多家供应商推出“自言自语”标准,增加了物联网硬件的扩展集成和部署规模的成本。目前,Wi-Fi、蓝牙等统一通信协议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推动更加统一的标准协议,以促进互联互通。15、AR/VR将成为5G时代的支柱产业。2022年,AI/ML在媒体和娱乐行业的作用将显着增加,AI增强的机器视觉也将应用于AR/VR领域。据IDC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市场AR/VR支出规模将达到66亿美元,超过54.7%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其应用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制造业占比较大,还有游戏市场。这意味着,随着5G建设的进一步成熟,VR/AR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结语搭建一个自成一体的物联网平台,搭建框架和协议,进而打通所有生态,或许是所有物联网从业者的终极梦想。在高科技领域,每一次新技术浪潮都会涌现出新的领军人物。那些从互联网黄金时代蛰伏到参天大树的巨头们,在物联网行业的“大航海时代”或许正扬帆起航。赛道已经完成,机会已经显露出来。无论是转型为一个整体的平台服务商,还是上游的物质硬件厂商,亦或是消费场景服务器,都在碎片化的物联网时代,都有了竞争和角逐的机会。蓝色的海洋。随着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连接设备的不断增加,正在进入快车道的物联网行业的商机和蓝海亟待挖掘,为从业者提供了对物联网行业的多元视角,以及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带来智慧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