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到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的距离约为690公里。地图上显示开车需要6.5个多小时。如果您最近一直在两个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那么经过您的卡车很可能是自己驾驶的。这是继2019年3月开通的第一条线路后,自动驾驶公司图森将与全球最大的快递公司之一UPS(UnitedParcelExpressService)合作的第二条自动驾驶物流运输线路。据图森介绍未来,双方在无人驾驶运输服务上的合作增加到每周20次,每条线路每周10次。值得一提的是,图森未来的交通服务将自动驾驶商业化。在干线物流运输场景中,这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真正将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公司之一。隔着北太平洋,目光转向了对岸的中国。虽然自动驾驶在国内也是如火如荼,但是可以看出,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敢说已经进行了商业化(低速无人驾驶暂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看来美国在自动驾驶方面的进展比中国更快。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美自动驾驶的差距呢?为什么中国发展越来越“慢”?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干线物流场景下的自动驾驶,运输的载体基本都是卡车。目前,即便是宣布商业化的自动驾驶企业,也肯定会在车内配备一名“安全员”。灾难。企业没有宣布商业化,并不代表没有商业进展。一些企业也开始让自动驾驶卡车“上路”,但这些被统称为“测试”或“试运营”。也就是说,中国的物流自动驾驶企业还处于试运营阶段。从这一点来看,美国确实领先了。这里所说的“前线”,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图森未来在接受极客公园(ID:geekpark)采访时提到,美国在15年前就开始布局无人驾驶。从时间上看,确实具有先发优势。此外,在法律制定、标准和政策支持方面,美国比中国更快。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自动驾驶法律,部分州的政策范围相对宽松,商业化也是如此。例如,图森未来选择的第二条路线包括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萨斯州。能够进行商业化,证明这些州让自动驾驶公司在这里大展拳脚。企业如有自动驾驶商业化需求,可在允许范围内开展业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并没有起到很大的监管作用,企业却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特斯拉的Autopilot撞车事故和Uber的Autopilot命案就是典型的例子。相比之下,在法律层面,中国对自动驾驶的规定非常严格。据了解,目前国内所有车企或自动驾驶企业的车辆运营,都是“路试”或“试运营”。显然,为规避高风险,中国航线注重安全。中国对自动驾驶的监管比美国还严|天天要闻智家科技“中国政府相对来说负责的事情更多,监管越多,责任越大。”智家科技中国区总经理李荣告诉极客公园,智家科技(Plus.ai)也将重点研发面向物流交通场景的自动驾驶技术。同时,李榕也表示,监管强并不意味着自动驾驶发展缓慢。“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先进技术都起源于美国,但中国有更多的技术已经大规模落地,甚至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李荣说。根据中国这两年大力推进的5G和车路协同,有别于以往单纯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云+车+路”技术路线反而有机会反超在角落里。除了法规,商业上的差异除了法规之外,中美在自动驾驶的商业化上还存在一些差异。比如从业者非常关心的中美之间的人工成本到底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1、从政府的角度,根据上面所说的,中国显然对商业化有更多的需求自动驾驶,但由于各种条件不成熟,目前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在车路协同层面努力发展。这是责任问题,也包括技术路线问题;2、从企业的角度,也就是经济利益的需求来看,美国的劳动力成本确实比中国高,卡车司机也同样适用。根据极客公园获得的一份报告,美国卡车司机的人工成本大约是中国卡车司机的三倍,图森未来也向极客公园证实了这一点。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企业肯定希望节省一定的人工,用机器代替,这是很大的运营成本。然而,中国也存在人力短缺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有350万卡车司机,中国有1600万长途卡车司机。虽然美国的司机数量差距更大,但在一些从业者看来,未来中国会出现劳动力缺口。“现在做这种苦差事的年轻人不多了。”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极客公园,以这次疫情为例,别说开车了,司机复工都是个问题,而无人驾驶恰好是这种场景的最好契机。此外,不仅仅是人力成本,自动驾驶交通的成本其实还包括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油耗,业界观察到自动驾驶节省的油耗基本在5-10%之间。最近,图森未来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anDiego)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图森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为重型卡车节省至少10%的油耗,不要小看这10%,油耗成本约占中美车队运营成本的30%,不亚于人工成本,如果自动驾驶能把这30%的数字变成27%,每一个百分点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f离开。从这个角度看,中美两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3、普通民众: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2018年发布的人工智能技术全球应用研究报告,31%的受访中国人表示,他们所在的公司或机构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技术相关工具,美国占比24%,中国对人工智能的接受度更高。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中美之间确实存在差距,但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在某些层面上,中国的需求甚至比美国更迫切。大规模商用的节点在哪里?提到自动驾驶,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替代人工和黑科技……但如果真的投入大规模商业化运营,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智驾科技在2019年底完成了一次自动驾驶服务,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智驾科技的L4级自动驾驶卡车行驶了2800英里(4500公里)横跨美国东西海岸,完成了一次服务一家乳品公司LandO'Lakes提供端到端的货运服务。荣力提到,在完成这项自驾服务的过程中,智驾科技研究并遵守了各个过境州的相应自驾政策,才能够进行超长距离的运输。这项交通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自动驾驶技术可以支持汽车长途行驶,更重要的是美国东西部的气候差异很大。数据有很大帮助。图森在未来还提到,新开通的航线距离更远,需要更长时间的夜间行车,并且会经历各种恶劣的天气情况,例如强降雨和大风天气。对于技术服务企业来说,数据采集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自动驾驶大规模应用的节点在哪里?荣力认为,大规模商业化与技术发展的成熟度高度相关。即在技术上可以做到,同时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电动车出现在爱迪生时代,但近几年才真正实现家用电动车的商品化。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技术不成熟。自动驾驶也是如此。在公司运营中还没有达到真正成熟的地方,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智家科技也已在国内试营业|天天要闻智嘉科技众所周知,高级别的自动驾驶需要大量的传感器,其中就包括昂贵的激光雷达。我们在之前极客公园的文章《低速无人驾驶的第一次大考》中也提到过,一辆小型自动驾驶汽车要花很多钱,更何况是普通的汽车和卡车。在强调商业化的同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自动驾驶卡车的产品化。在荣力看来,在现有卡车上加装大量传感器实现规模化,成本远高于加装智能驾驶卡车,后者才称得上是产品。目前,智嘉科技正在与一汽解放打造一款前装自动驾驶卡车。容离跟极客公园算了账。如果一个车队购买这台车,两年内就可以收回单台车的成本。图森未来向极客公园表示,整个行业还需要各国更多开放的政策和环境支持,以及更强大的技术支持,以加速全球自动驾驶产业的商业化进程。此外,该技术的可靠性也需要进一步的进步来验证。未来,图森未来希望在2021年进行首次无人监管的物流运输。的确,从整个行业来看,自动驾驶是一场长跑,需要企业观察行业的发展以十多年的长远眼光。与大规模商业化相比,自动驾驶企业真正算账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