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文摘作者:刘俊焕上映快半个月了,李安导演的你看了吗《双子杀手》?这是李安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2016)之后推出的好莱坞影坛创新之作。但是从评价来看,大家对《双子杀手》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说剧情空洞,故事简单,也有人支持李安导演对科技的全新探索。不管怎样,《双子杀手》的卖点还是在于“120帧+4K+3D+数字角色”的视觉尝试,电影如何逼近现实,如何用人工智能打造“青春版”虚拟人物。其实,李安对科技的“迷恋”其实是从《少年Pi的奇幻漂流》开始的。当时3D技术还不成熟,但李安还是坚持选择了3D方式。在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李安坦言拍摄过程很艰难,“有时整晚12个小时,一个镜头都拍不完”。来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李安首次将“120帧+4K+3D”的方式呈现给全球观众,颠覆了电影的视觉语言。《双子杀手》李安再次率先创新电影技术。在“120帧+4K+3D”的基础上,他用AI技术直接打造了一个数字角色!人工智能时代,李安如何将科技融入叙事?不靠剧情吸引人的角度,文摘君给大家稍微剧透一下!在电影中,威尔·史密斯一人分饰两角,同时出演了50岁的特工亨利和23岁的特工朱尼尔,这是他的“旧版”和“年轻版”自己。虽然听上去和之前的技术实现没什么区别,但是换句话说,《双子杀手》已经完全实现了真人明星克隆版整部电影的数字化了吧?不难想象数字角色创建过程的难度,这不是脱皮除皱,也不是“换脸”,是对演员表演的100%视觉捕捉。该技术由在业界久负盛名的WETAWORKSHOP实现。那些你能说出名字又叫不出名字的科幻电影,可能都和他们有过一段情。官网链接:https://www.wetaworkshop.com/维塔工坊一共获得了6项奥斯卡和10项BAFTAS提名,成绩相当可观!在创作《双子杀手》的数字角色时,他们主要借用了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脸识别设备和动作捕捉设备,完全数字化生成了年轻版的角色,大大减轻了特效师的工作量。拍戏的时候,威尔·史密斯都会带上一个头模,头模上的两个摄像头可以最细致地记录下他面部表情的所有变化。然后特效师通过模具校准面部所有的跟踪点。然后在电脑上计算转换,重构出头像Junior的整个面部和表情细节。最终效果图如图所示。年轻的威尔·史密斯不仅拥有一副假皮,而且表情自然丰富。在塑造年轻的威尔史密斯时,维塔工作室也参考了他20多岁时的视频,不是任何电影中经过处理的画面,而是捕捉他最真实的素颜生活状态。李安导演本人也表示:“此次与威尔·史密斯合作这部新片是一次非常特别而美妙的经历,因为借助最新的技术,我不仅可以与威尔·史密斯合作,还可以与你们两人合作同时。”也正是通过数字人物的实现,李安电影中的矛盾得以最大化,即真实与虚构、压迫与反抗、观看与被观看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120帧+4K+3D+数字角色”,可以说《双子杀手》真的把科技融入了叙事。然而,这并不是该技术的首次使用。《钢铁侠》、《终结者》等电影已经让观众看到了这项技术。近日,这项技术也被大规模运用在马丁·斯科塞斯的新片《爱尔兰人》中,三位老演员重回中年,上演一段纽约黑帮传奇。不过,也有相关评论感叹科技,因为科技可以让她们的脸看起来更年轻,却无法让她们的神态和身材重回巅峰。观众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年轻”的阿尔·帕西诺从沙发上站起来时,摇摇晃晃的就像一个老人。在前AI时代,在那些神奇的“伪装”技术没有使用AI技术之前,要实现演员的视觉“修饰”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需要演员自己的努力。克里斯蒂安贝尔可以说是业内的典范。他曾为《机械师》(2004)减重63磅(28.5公斤),又因拍摄《蝙蝠侠前传1:侠影之谜》(2005)重拾强健体魄。2010年,他又瘦了《斗士》30磅(13.6公斤)。在杜琪峰执导的电影《大块头有大智慧》(2003)中,刘德华穿上肌肉道具变身大汉。不得不说,这一出场,让观众们有些好笑。上文提到,无论是“一个人同框扮演两个角色”还是“电影年轻化”都不是第一次,那么在AI技术出现之前他们是如何实现的呢?“电影回春”:数字王国2008年的电影《表情捕捉》《返老还童》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著名导演大卫芬奇的代表作之一,也让布拉德皮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他在这部电影中从老变老。《返老还童》还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化妆奖和最佳视觉效果奖。而布拉德皮特能够成功“变老”,多亏了数字王国和视觉特效。他们先画出人物在三个不同人生阶段(60岁、70岁、80岁)的轮廓,然后拍摄不同男主角的肩膀和头部,并调整组合,为不同的角色设计出不同的角色。相同的字符。不同形状的生命阶段。这些外观设计仍然需要再次扫描和调整才能与皮特的现场表演相结合。DigitalDomain捕获了大约120个皮特的表情,然后将这些信息处理成不同的3D模型,创建了数千个皮特模型。DigitalDomain公司称这种技术为“表情捕捉”。DigitalDomain使用了很多软件工具来尝试为数字模型制作动画。他们将皮特的现场表演与表情数据库逐帧对比,建立了CG模型,然后将模型与现场表演联系起来。在国内,这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国内影视特效公司采用的是更简单的“脱皮+除皱”两步法,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比如《神探蒲松龄》(2019)中的成龙,虽然制作组刻意参考了成龙早期主演的电影,结合二维和三维的技术手段让成龙焕然一新,但不得不说,这个妆容看起来满满的违和感。一个人在同一帧中扮演两个角色:在动作捕捉技术实现革命性的人工智能之前,一个人在同一帧中扮演两个角色的电影并不多。最典型的就是让演员在同一场戏中表演两次。在这个过程中,摄像机的位置、灯光、构图等都保持不变。同样以成龙为例,《双龙会》(1992)较早使用电脑画面合成技术实现“一人两角同框”。或者在关键场景使用“代入+错位”的方式,比如在《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仕林的高中状元去见许仙的识别场景。随着“动作捕捉”技术的诞生和发展,这些略显笨拙的方法逐渐成为历史。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在拍摄电影《泰坦尼克号》时,借助动作捕捉技术建立了CG角色动作库。2001年,彼得杰克逊用《指环王》创造了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动作捕捉角色——咕噜。这项技术在《猩球崛起》系列电影中被大规模使用。到2015年《速度与激情》第七部,使用哥哥替身+动作捕捉和数字合成,已经能够让保罗沃克起死回生了!科技的发展也在改变着电影的制作和呈现方式,无论是“电影年轻化”“艺术化”还是“一人两角同框”,甚至是打造一个完全虚拟的“数字角色”,将会实现并逐渐成熟。说起《双子杀手》,从票房来看,李安似乎是失败了。据称,《双子杀手》的成本达到了1.38亿美元,而迄今为止全球票房只有1.65多亿美元。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现在下定论可能还为时过早,正如我们也在疑惑“120帧+4K+3D+数字角色”是否真的会是电影的未来?时间会证明这一切。相关报道:https://www.douban.com/note/3312807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535612/【本文为栏目组织大数据文摘原创翻译,微信公众号《大数据文摘(id:BigDataDigest)》]点此阅读作者更多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