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维多利亚时代(通常指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的人来说,全球互联并不稀奇。如果有哪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时间旅行者来到20世纪末,毫无疑问,他对互联网的反应会很冷淡。对他们来说,太空飞行和洲际航空旅行远比互联网更神奇、更震撼,深刻影响了当今人们的生活。毕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看来,驾驶比空气重的机器是完全不可能的,至于互联网——他们有自己的一台。这是TomStandage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中呈现的图片。Standage早年在牛津大学主修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后在《经济学人》担任技术版全球副主编和主编。除了处女作《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外,还出版了《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六个瓶子中的世界史》等作品。在一书中,斯坦戴奇讲述了一个关于早期拓荒者的传说。一代又一代的天才发明家,在质疑和嘲笑中,推动了电报的产生和实际应用,第一次通过电报连接了整个世界。连接它们。在不断的技术革新中,电报线路更加复杂,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编码,便于远距离传播海量信息。电报能够远距离快速传输大量信息的能力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全球革命,挑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道德规范,并创造了新的职业和小圈子的亚文化,这些小圈子从在苏格兰田野里工作的农妇中涌现出来对于忙于国际贸易的纽约商人来说,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事物火爆的背后,自然有新的犯罪类型和热潮下的巨额失败投资。与新技术带来的所有革命一样,它也逃不过技术创新周期的最终衰退期。电报——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从诞生、高潮到没落,不乏今天互联网的影子。电报的产生有趣的是,最早的电报装置与电没有任何关系。它依靠机械和人眼来传递和接收信息,被称为感知电报。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能否看清条码受自然天气和光线的影响。一旦视线被挡住,就很难传播开来。结果发现,除了建在周围山上的电报塔外,大部分人的生活没有受到直接影响。于是很多人开始想办法用其他方式来传输信号,于是电就成了选择之一。Chap型感知电报,利用旋转臂的不同位置来表示不同的字母。旋转臂放置在塔顶,由室内操作员控制其旋转。那时,人们对电的直观触觉充满了仪式感,就像中世纪的宗教苦行僧正在受刑。1746年4月的一天,在巴黎的卡尔特修道院,大约200名僧侣排成蛇形队列。每个和尚都用双手拉着一根60厘米长的铁丝的一端,与前后的人相连。和尚和电线的队伍长达1.6公里。实验者让-安东尼·诺莱(Jean-AntoineNolet)想要测试电的特性,以了解电能在电线上传输多远和多快。当接在1.6公里长电线上的僧侣们同时尖叫和抽搐时,揭示了电可以传输很远的距离;在Nollet看来,这种传输是即时的。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因为这意味着理论上可以设计出一种利用电流工作的信号器件。在远距离通信方面,该设备将远超人工传输所能达到的速度。人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在电报中使用电的可能性,并将其实际应用到这一领域。直到1842年12月,当莫尔斯在国会展示他的发明,也就是现在的电报,以获得美国政府3万的投资时,一些国会议员嘲讽说,国会与其支持,还不如拨款做催眠实验——马云在1995年发起“中国黄页”项目,当时由于互联网在中国还不普及,客户看不到自己的网上信息,一度被认为是骗子。显然,前任莫尔斯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塞缪尔F.B.莫尔斯,电流电报的发明者之一,拥有当今风险投资机构雏形的美国国会,对这项发明感到非常困惑。原议案以89票对83票的微弱优势胜出,也反映出当时有不少人不理解。对于这项技术,一些国会议员表示,他们“不想承担将公款花在他们无法理解的机器上的责任”。直到1844年,莫尔斯发明的价值才被国会认可,当时莫尔斯通过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电报站向国会证实了它的真实性。尽管当时的报纸将电报报道为奇迹,但莫尔斯发现人们将电报视为一种新奇事物,而不是他所设想的革命性的新型通讯工具。电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电报最初的流行与名人效应、情色杀人和八卦密不可分。1844年8月6日,电报成功传达了维多利亚女王在温莎产下第二个儿子的喜讯。威灵顿公爵乘火车从伦敦前往温莎庆祝时,发现自己忘记带晚礼服,便发电报到伦敦,让仆人乘下一班火车送晚礼服。由于信息传递及时,公爵没有错过皇家舞会。另一个里程碑是在电报的协助下,警方抓获了臭名昭著的小偷费尔多·迪克(FeldoDick)和他的团伙,他们从拥挤的火车站抢走了一个包,然后跳上火车逃离,因为没有什么比火车更贵了。最快的沟通方式,所以他们每次都成功。并且通过电报,在火车到达下一站之前,交警会向下一站的交警发出提醒。火车一到站,这群小偷就被及时抓获。1845年1月3日,警方用同样的方法抓获了杀害情妇后逃离伦敦的约翰·索威尔。正是由于这些传奇故事,电报的价值才得以登上报章,许多有远见的商人开始关注电报业务。1845年4月,美国邮政局局长凯夫乔纳森,即两年前曾对电报法案嗤之以鼻的国会议员,宣布正式向公众开放电报线,每四封信收费一美分。电流电报终于迎来了发展的上升期。从1846年到1852年,六年间,美国的电报网络规模增长了600倍。当时一位美国作家写道:“电报已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商业通讯媒介。它每天都被进一步使用;每天它的用处都在增加。”典型的美国电报站,中等大小。电报接线员坐在木桌前,每张桌子都配有莫尔斯键盘和发声器。在电报网的冲击下,传统邮政业首当其冲。哪里建了电报站,邮政公司和小马快递就得相应关闭。不仅是传统的邮政业,电报带来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一位英国作家详细描述了电报的普及对当时各阶层人士的影响。“用于银行家、商人、议员、政府官员、掮客、警察之间的通讯;双方同意同时在两个电报站会面,或一方发电报邀请另一方前来;新闻、选举信息、讣告、家庭成员健康问候、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日常决议、商品订单、船只抵达的消息、法庭诉讼的进展、传唤证人的通知、特快列车时刻表、邀请函、付款钱财情况、债务人还款、看病、各种消息,以前都是靠邮件传递的,现在都可以用电报来解决了。每天都发电报。继续,即使双方相隔数百里。”电报获得了无尽的赞誉,就连负责在收件人和电报站之间跑腿的送信童也成了孩子们最想加入的行列。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钢铁大亨和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都以送信童的身份开始了他们传奇的职业生涯。电报的发明者和先驱托马斯·爱迪生以及电报员的吸引力更加难以抗拒,因为它提供了社会快速进步的希望,并加速了中产阶级的成长。向新手教授摩尔斯电码的课程、书籍和学习手册随处可见。对于雄心勃勃的人来说,这个职业提供了从小镇迁移到大城市的机会;对于移动人员来说,这项技能可以保证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一份工作。170年前电报员的生活方式似乎与今天的程序员无异。他们拥有比其他职业更丰厚的薪水和更高的职业门槛。从某种意义上说,电报圈采取的是精英主义——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你能快速收发信息就行,而且是当时女性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高薪工作之一。同时,和任何新技术创造的新行业一样,170年前的程序员也有“996”:他们要每天工作10小时,每周工作6天,整天和机器面对面,摩尔斯电码(代码)是他们交流的方式。他们甚至有自己的在线交流社区,在那里他们使用自己的技术和工具进行交流,并创造出很多友谊和爱情。当然,电报世界也有其阴暗面。优秀的电报员常常鄙视小城镇的兼职人员,称他们为“插头”或“火腿”。速度是最高价值;最快的电报员被称为“收件人”,即今天的科技巨头,因为任何能够发送和接收的消息超过量化目标的接线员都会获得奖金。由于电报的信息传输系统是基于摩尔斯电码的解码和编码,所以很多聪明人在通过电报发送一些私人信息时,总想设计一个不可破译的密码,从而催生了破译爱好者——颇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黑客.为此,在电报发明之初,业界就立下规矩,不得使用电报传输电码——除非是政府或电报公司。新技术带来的美妙体验,总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这与当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轨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电报时代,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担心自己的隐私泄露,开始关注个人数据安全。1853年,《每季评论》抱怨说:“一个人写给另一个人的衷心的信息,至少要有六个人读。电报员确实发誓要保密,但有时我们写的东西很私密,陌生人阅读是完全不能容忍的,这是电报业的严重失败,必须及时纠正。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双边互联互通协议,不同的密码使用规则和规定所引发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1865年,国际电报联盟成立,人们可以合法地使用密码发送电报。这时,各种密码流通书籍在不同行业间流通。国际电报联盟发挥了今天互联网协会、国际互联网治理联盟等组织的职能,负责制定规则和实施监管。电报使世界市场成为可能,电报业务量可以说成为衡量当时经济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商业事务中应该获取的信息越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就越大,电报在商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商人发现通过电报获得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需要。这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信息过载。商人在享受快速信息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被信息绑架了电报的衰落随着电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电报业务量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人口更加密集的大都市,对熟练电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电报站的接线员每天都在增加。当时最好的电报员平均能完成40个字,但仍难以满足电报业务量的爆发式增长。这时,一种比电报员更快、更稳定的机器产生了。1858年,英国物理学家惠斯通发明了自动发报机。消息可以使用预先打孔的纸带以摩尔斯电码高速传输。该设备可以完全取代人类电报员,而且速度可达每分钟400字——比最好的电报员快10倍。惠斯通自动变送器。预先打孔的纸带通过机器,信息以摩尔斯电码的形式高速传输。之后,随着电路理论的跨越式发展,各种新型电报机、新型电报线相继问世,电报站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报业已从高科技转变为低技术;从一项需要细心研究的技能到人人都能胜任的工作。这些新技术使电报公司大大减少了设施建设和人员开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容量的同时,减少运营支出成为关键问题。188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使用穿孔纸带的自动电报机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支付给能够操作这种简单的非熟练工人的工资设备仅为熟练的莫尔斯键操作员的1/4。在贝尔发明电话之前,任何类型的电报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被新成立的贝尔电话公司的发明黯然失色,新成立的贝尔电话公司的第一个广告语就指出了这一点:“没有专业接线员;直接与您想要的人沟通,无需第三方干预。通讯速度更快,莫尔斯语音平均每分钟发送15到20个单词,但电话可以发送100到200个单词。没有运营、维护和维修成本。不需要电池,也不需要复杂的机械装置。具有无与伦比的经济性和简单性。“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电话的发明者电话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功。到1877年6月底,有230部电话投入使用;一个月后,有750部;一个月后,有1,300部。到1880年,有30,000部电话在使用到这个时候,很多电报员在抱怨自己沦为扣子机,也有人公开谴责电报员队伍素质下降。“这个行业彻底没落了”,《电报日闻》记者说,“没有准确统一的行业高标准,电报就无法促进大众福祉,也无法健康进步。也许电报业的衰落最明显的体现在对电力和电报尖端技术的报刊杂志的更名:《电报先驱者》变成《电学时代》,?变成《电力世界》,《电报先驱者》变成《电报日闻》变成《电学评论》。在技??术革新的无休止的步伐中,整个电报界,以及与之相伴的习俗和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衰落和枯竭。虽然电报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电报的踪迹依然存在于由它衍生出来的通信技术中:电话、传真,甚至互联网。最共同的。与电报网一样,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通过互连网络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手段(“互联网”一词本身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网络)。共同的规则和协议使得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可以交换信息——就像信息可以从一种类型的电报(例如莫尔斯电报)发送到另一种(例如气动管)一样。而电子邮件的路径,从一个服务器跳转到另一个服务器,直到到达目的地,这类似于电报信息从一个电报站传递到下一个电报站的过程。就连维多利亚时代的组织也只是更名而已,变成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全球使用调制解调器协议的组织,成立于1865年的国际电报联盟(ITU),变成了今天的国际电信联盟。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主要负责建立国际无线电和电信管理体系和标准。其前身是1865年5月17日在巴黎成立的国际电报联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组织。互联网诞生带来的社会影响与电报造成的现象惊人地相似,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一样。我相信电报将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误解,引领世界和平的新纪元;互联网诞生之时,媒体开始铺天盖地地报道互联网将如何深刻改善人类生活,地球将成为“地球村”。其中一些乐观的预测听起来很熟悉。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自信地宣称,互联网将打破国界的界限,创造世界和平。他说,未来孩子们“将不再理解什么是民族主义”。但在2020年的今天,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互联网的误解和偏见之深;“网恋”这个词甚至已经过时了;小圈子、社区、社群、网络亚文化随处可见;逐渐暗淡;但依托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大型企业帝国,开始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主宰着人们的生活。人在互联网中被重新定义,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仍在重蹈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在科技车轮呼啸前行时犯下的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似乎仍然生活在电报为我们开辟的“新”世界中。资料来源:《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汤姆·斯坦迪奇(TomStand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