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从水里捞出数据中心:存储效果更好,故障率仅为陆地的1/8还记得两年前,微软把一艘巨大的“潜水艇”下水吗?这是一艘装满数据的潜艇,里面有855台服务器,是微软打造的水下数据中心。现在,时隔2年,这艘潜艇被“打捞上来”。虽然表面附着了大量的海藻、藤壶等生物,但里面的数据中心依然运转良好。事实上,两年来第一次,855台服务器中只有8台发生故障,是陆地数据中心故障率的八分之一。水下:安全性高、散热性好的水下数据中心的概念最早是在2014年的ThinkWeek大会上提出的。这个数据中心的初衷是为了给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好的云服务,以更节能的方式提供服务。-高效的方式。事实上,世界上一半的人口居住在距离海岸120英里的范围内。研究人员认为,将数据中心放置在沿海城市附近的水下,可以让数据实现短距离传输,人们可以快速上网、看视频、玩游戏。不仅如此,将数据中心“放置”在水中也是加快降温的好方法。各种电子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必须以某种形式排出。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得多,比热容增大,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因此,与陆地上的数据中心将热量排放到空气中,通过空调散热相比,这种潜艇可以直接将热量排放到水中。此外,研究人员表示,对于一些经常遭受区域性自然灾害或恐怖袭击的数据中心,如果担心数据丢失,可以考虑将数据存储在水下。看来,利用水下数据中心来存储数据,确实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不仅如此,保存效果比陆地上的数据中心还要好。两年后,855台服务器只有8台出现故障,故障率是陆地数据中心的八分之一。研究人员推测,这是因为数据中心是空的,完全充满了氮气。为什么要充氮气?有网友表示,由于充了氮气,不会再有氧气腐蚀一切。这是因为,在腐蚀性气体中,有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几种氧化物。如果空气中有氧气,湿度和温度恰到好处,那么无论电路核心的硬件有多少层保护,都会或多或少受到腐蚀。这些被腐蚀的产品包括硬盘驱动器、显卡、记忆棒、电容器、晶体管等等。如果数据中心还需要人定期维护,不仅人呼出的空气中含有水分,人所需要的空气环境也必须有氧气。这也是陆地数据中心故障率高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不需要人去做,给数据中心充很多氮气,氧化反应会发生得很慢(就像给一袋薯片充氮气)。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潜艇被打捞时,里面的数据中心仍然运转良好。不过,网友们同样担心潜艇目前的局限性。环境影响和局限性事实上,水下数据中心已尽可能“自给自足”——仅使用风能和太阳能。这些都是无污染的新能源,研究人员表示它们足以提供数据中心所需的所有电力。不过,也有网友担心数据中心散发的热量会不会影响海洋环境。有谁知道将这个嘈杂、炽热的“管道”沉入大海会产生什么影响?进了机房,真的很吵。。。有网友计算,如果全球数据中心搬到水下,海洋平均温度会升高多少。事实上,这个数据看起来微不足道。全球数据中心消耗的能源量:205MWh海洋中的水量:1,386,000,000(km3)~=1.386*10^21(kg)水的比热容为:4,200J/kg°C能量/热容量/水量=1.268×10^-7°C不过,也有网友指出,这个计算是不科学的,因为热污染是真实存在的,而这种污染来自局部海洋温度的升高。也就是说,热污染会对局部地区造成更严重的影响,这不是平均气温可以计算的。此外,潜艇上附着的大量生物也值得注意:两年过去了,原本的白色潜艇已经长满了各种藻类和海洋生物。有网友认为,这样的潜艇需要一定的防污,即使对散热影响不大,也会影响工作能耗。即使不考虑环境问题,也有网友指出,在海洋中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的效果会很差,必须使用浮标天线来增强传输效果。可想而知,在海水中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的信噪比是多么的糟糕……那么,你如何看待微软的水下数据中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