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支付行业的第一枪已经打响。新年伊始,银联与财付通联手发射了一颗“卫星”:双方已实现银联二维码网络与微信支付网络的全面融合,目前正在福州开展试点。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推进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开放条码支付servicesBarriers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的互认扫描。2020年初,微信与银联将率先实现二维码互通。如无意外,在央行规划文件的指引下,支付宝将陆续加入。届时,银联、微信、支付宝将实现二维码互通。这是支付行业的一件大事,2020年行业的一切变革也将从这里开始。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研究和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此时需要条码互通,为什么微信和银联打响了第一枪;2、接下来的移动支付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因素会在哪些因素中发挥作用?条码互通背景:央行需要稳定,银联需要市场,行业需要变革。未来2-3年,央行将对移动支付采取审慎的监管态度,比如推出互联网联盟、结束第三方支付兼具支付和结算功能的时代,让央行从严监管。监管移动支付的资金流和现金流。兴趣。这些都对移动支付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方面,从业者开始重新审视商业模式,尤其是准备金存入央行后,利率差甚至挪用准备金用于其他业务的模式行不通,部分企业减持他们的补贴,使行业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联盟的成立,央行加强了对移动支付的监管,有效杜绝和减轻了洗钱等违法行为。但是,上述行为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例如,当各个支付公司(主要是银联、支付宝、微信)采用自己认可的条码标准时,这不仅对用户的使用习惯造成不便,还需要用户下载该公司的所有应用程序。可以线下体验不同公司的移动支付,更重要的是聚合所有支付产品的“聚合支付”产品大受欢迎。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聚合支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侵吞商户的潜质。回款问题,并推出T+0展示模式吸引商家后,会遇到恶意欺诈(如利用虚假用户完成支付,商家申请T+0到账,聚合平台垫付到账户,用户再用各种条件申请退款,最终损失只能由平台承担)。前不久被曝,深圳市爱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聚合支付”为名,从事非法资金支付结算业务,截留商户资金,涉案金额高达92亿元.以上都是在无关联条码背景下产生的各类支付“黑产”。当信息流向和资金量得不到有效监管时,央行就会“动刀”。2019年11月第八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明确表示:梳理非银行支付机构退出渠道,严格监管常态化,为支付服务行业保驾护航.如果条码互通,理论上聚合支付平台的各种乱象都会受到重创。从业者可转型为移动支付服务商,资金点对点转移,减少中间商存入的可能性。上面范一飞的发言,或许可以为接下来的条码支付互通打上一个注脚。再看行业。银联对移动支付的态度可谓“恨入骨”。当移动支付迎面而来时,老牌银行卡结算公司受到了致命一击。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银行卡支付逐渐淡出了用户的视野。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Q3,全国每万人拥有POS机232.39台,环比下降1.35%,每万人拥有ATM机7.8台,环比下降1.05%。以上都是银联的传统优势项目,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一开始,银联一直对移动支付采取积极的抵制态度。2014年央行以安全为由叫停二维码支付后,不少评论人士认为,行业正在萎缩,银行卡交易仍处于中心地位。银联将是最大的赢家,但也是直到2016年移动支付势不可挡,银联率先在银行业建立了银联条码支付标准,随后推出云闪付与微信、支付宝一决高下。但由于当时已经错过了第一轮市场,寡头企业可以用丰厚的储备收入大力补贴用户付费(不是利润而是规模),云闪付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市场反响。但如果统一条码支付,理论上银联可以获得新的支付渠道。特别是,我们注意到最近几个季度银联的特约商户有所减少。比如2019年Q3达到2485.5万笔,上一季度为2517.48万笔,如果统一条码,银联自然可以借此获得新的渠道。网联成立后,很多人评论说银联的势力“缩水”了,但实际上,由于网联主打“线上”,银联收割了移动支付的线下银行卡支付(通过银联结算通道,可以在国内使用)未来)费),直连被切断后,银联本质上分得一杯羹。如果统一条码,从结算平台逐渐向支付服务提供商发展的银联将在这里获得收益,银联和NetPay的格局将发生变化。微信为何打响第一枪,支付宝还在等什么?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统一条码的背景:移动离线支付有多大。央行支付结算司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银联共处理交易77亿笔,交易金额27.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3%和35.26%)),单笔交易金额3500元。上述“实体商户条码支付业务数据由线上支付调整为银行卡收单统计”,即您线下消费时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银行快捷支付,这部分数据将计入银联。在此变化下,银联2019年Q1处理交易228亿笔,金额38.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32%和40.69%),单笔交易金额1678元。如果参照2018年Q1的同比增长数据,在统计口径不变的情况下,银联上述数据为:89亿笔交易,36万亿元。粗略估算,在改变统计口径、使用银联通道进行线下二维码快捷支付后,2019年Q1新增交易笔数140亿笔,交易金额2.27万亿笔,平均每笔交易162元,与此大致持平。作为线下支付。零单、散单、少量的情况大致相同。如果以总规模测算,加上移动支付的高速增长,比如2019年Q2、Q3,银联的支付规模分别为:343.83亿笔、44.68万亿元、384.04亿笔、44.91万亿元,大致预计,2020年,口径改变后,线下扫码快捷支付规模将在800亿左右。《财新周刊》前不久还披露,支付宝近70%的业务属于不使用NetPay和银联的“原生”业务。考虑到未来收费带来的运营成本飙升,如果我们将行业平均“现世代”水平定在50%左右,那么每年线下移动支付保守估计为1600亿。在清算公会2018年底出版的《深度支付》一书中披露,当时上述模式的日交易量为1.5亿笔,年规模约500亿笔。考虑到同比增速,我们以上的预测大致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8亿人为行业活跃用户,意味着每人平均每年至少进行20次线下支付,而随着下沉市场的逐步推进,这个数字还会有更好的表现。这或许可以回答为什么支付宝对统一条码持相对保守的态度。过去几年,支付宝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大致可以归结为:以投资和阿里集团生态为主要驱动工具,积极打造线下扫码消费场景。从哈罗单车、盒马鲜生、口碑、公交扫码,到大润发等阿里投资的商场,无一不是基于这个逻辑。当线下场景足够丰富,阿里自创场景和封闭条码标准,对于非社交场景,没有天然高频产品优势的支付宝无疑加了一道防火墙。支付宝也需要这几千亿的用户行为来提升其产品的使用频率。但如果条码统一,很可能在没有足够市场引导的情况下,其市场被更多高频产品所取代,这是支付宝所担心的。当然,无论对于移动支付行业还是支付宝,线上的核心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例如,2019年Q3,以线上结算为主的网联共处理交易1085.54亿笔,金额69.01万亿元,平均单笔交易金额635元,银联同期处理交易384.04亿笔,44.91万亿元。NetPay的交易笔数是银联的近三倍。如果剔除银联的银行卡交易业务,NetPay处理的金额将是银联的两倍。虽然目前线下支付发展迅速,但线上电子商务和配套商业设施的完备性使得线上规模仍然跑赢线下。据《财新周刊》数据显示,微信支付拿下了近8%的线下移动支付。但与线上市场平均后,支付宝仍领先于微信支付。2020年阿里零售GMV大概在7万亿左右,而在花呗等消费金融的支持下,淘宝的竞争对手拼多多依然坚持使用支付宝支付,这是支付宝的最后一道关卡。这对支付宝来说可以总结为:统一条码后,可以凭借线上规模稳定市场份额,但如果线下被突破,能否出新花样就考验运营团队了。如何确定后移动支付市场?这次微信支付的“活跃度”,我还是有些意外的。原因是微信支付不同于支付宝。积极为自己的团队开发,这也意味着统一条码的目的是摆脱微信的合作伙伴。近几个月来,微信支付开始逐步将与合作伙伴合作的“非订阅”模式转变为“订阅”模式,将业务融入自身体系。这已在央行数据中得到体现。央行支付结算司数据显示,2019年Q1-Q3非银行系统在线支付(网联+第三方余额支付-红包-支付账户余额充值)和网联联盟(在线移动支付+红包+余额充值)数据如下图所示。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Q3线上交易笔数虽低于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量,但交易金额已超过5万亿元。难求:Q3,支付机构将“非账转账”业务转为“账转账”业务的比例有所提高。具体操作是推送官方“收款码”,以转账行为代替消费,降低平台清算成本。依赖。由于之前支付宝一直是这样运作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上述增长大部分是微信支付的转型,即微信支付在过去几年加速了以聚合平台为代表的服务商的退出。宿舍,推送自己的“收款码”,以规避条码统一后对业务的影响。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央行的重视。范一飞副行长也在近期的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指出:将原来的银行间收单交易转变为“认购”交易,在这些模式下,不仅支付交易的真实性和透明度难以保证,而且也增加了商家成本和市场集中度,不利于公平竞争和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微信支付虽然在过去取得了一定的规模,但未来的成就将受到央行政策的制约。但由于起步早,在一些领域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关键时刻的“表态”有利于政策制胜。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微信支付会主动统一条码了。在此背景下,支付宝的政策回旋余地略大于微信支付。当前支付行业,政策不断收缩,随着监管部门对行业审慎态度的加深,行业“创新套利”的时间窗口已大大缩短。保维代表货币基金表示,将最初的T+0改为每日1万元的实时授信额度,限制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创新空间”。如果未来条码统一,对银联、网联、微信、支付宝都是很大的挑战,2020年移动支付行业将发生不小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