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疫情过后生物识别将何去何从?大势之下,重心在“手”还是“先”?

时间:2023-03-21 16:21:24 科技观察

庚子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中国,让人恍如“梦回2003年”。好在国家反应及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越来越多的患者康复。然而,疫情对我们的影响远未结束。不说了,就目前的安防行业来说,乍一看,能做门禁的十家公司,八家在做测温和门禁,剩下两家不行,其他的原材料短缺。时尚。不过疫情当道,同心协力共克时艰总是对的,但需要考虑的是当前疫情后调整后的生产线是否要变回过去,所带来的功能是否受疫情影响还是应该保留的。如果保留,客户是否愿意在疫情结束后为额外的“鸡肋”功能买单;如果没有,这个功能模块以后有没有可能用上……这些都是厂商比较头疼的问题。如果门禁厂商不那么纠结,那生物识别公司现在可能脑袋都大了。众所周知,自从广州某门把手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通报后,“非接触式”的概念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牙签粘电梯”、“纸巾包把手”、“门卫代开门”等各种“奇葩”的民间抗疫方式纷纷登场。毕竟科技的意义在于为人服务,让人们享受更美好的生活。为此,人们正在寻找解决当前困境的方法。就在此时,饱受诟病的人脸识别技术再次重出江湖。在人们的视线中。“坏事多”,为什么还是“它”?说到人脸识别,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换脸,比如“3D打印破解人脸识别”、“AI换脸涉黄被官媒诟病”、“人脸信息被卖”等负面新闻”等等,都与它有关——人脸识别技术。尤其是在人脸识别技术在很多领域乃至很多小区都在大规模引入的当下,人脸识别技术对安全保障当然有很大的帮助,但也在客观上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一旦相关产品的存储信息因加密技术不完善而被不法分子窃取,后果将更加难以估量。既然坏事千千万万,秒不秒,为什么眼下疫情防控把控人脸识别技术用得最多?疫情过后生物识别将何去何从?大势之下,重心在“手”还是“先”?没有其他的,没有可用的。首先我们要明确,所谓生物识别就是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如指纹、人脸、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识别个人。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生物技术只有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但如前所述,自从广州的一篇报道“横空出世”后,非接触式成为了大家的追求。但是瞳孔识别成本太高,手掌静脉识别设备模块太大。最后,只有人脸识别适合大规模应用。不管是面对“手”还是“头”,“非接触”才是疫情的重点。虽然人脸识别技术似乎高居生物识别技术榜首,但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并非没有一战之力。例如,2019年12月26日,据外媒报道,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了亚马逊的最新专利申请。在这个应用中,亚马逊提出了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但它不扫描人脸。就是手掌,包括扫描掌纹和掌心血管。设备的理论图发明人还描述了一种用于获取手掌的原始图像的扫描仪设备。第一组图像描绘了手掌的外部特征,例如线条和折痕。第二组图片是内部解剖结构,如静脉、骨骼、软组织等。将扫描仪放在给定位置的入口或出口处,扫描手掌链接到客户的信用卡或借记卡,并完成所有挥手交易。据了解,消息人士称,这项技术的准确度在1%的10%以内,客户可以在300毫秒内完成验证,而无需使用除手以外的任何其他设备。虽然亚马逊拒绝对消息置评意味着该公司肯定在研发类似的技术,但足以看出即使不算静脉识别技术,基于手部信息的生物识别技术依然是一场硬仗。结语虽然目前人脸识别仍然错漏百出,但在众多AI企业的努力下,人脸识别在抗击疫情中的最大难题——“戴口罩无法识别人脸识别”被攻破研发人员在短短几周内。这说明人脸识别技术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指纹识别大有可为,但与“非接触”诉求所带来的人脸识别相比,仍难以应对。或许在亚马逊的图像技术未能成功落地之前,生物识别的“战场”将被人脸识别的十亿巨鲸吞噬一半以上。毕竟研究过SARS病毒,发现除了呼吸道和消化道,还有可能通过皮肤和汗腺分泌的汗液传播。至于近20年来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的传染病,上一个叫“非典”,这个叫“新冠”。由此可见,“非接触式”这种简单的诉求足以保证人们在购买时人脸识别的倾向也足以让人脸识别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稳坐生物识别家族的顶端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