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物联网市场的红利正在到来。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已激活物联网终端设备13亿台,到2022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45亿台,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8%。物联网带来的美好商业想象和生态愿景,正逐步推动科技巨头和终端设备产业链加入物联网市场的竞争格局。然而,另一方面,如今的物联网市场也呈现出二元对立的市场格局。一些以营销为中心、片面性价比的物联网产品,加之山寨品牌的大量涌入,正在形成价格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底层“麦田怪圈”。与此同时,科技巨头和一些雄心勃勃的初创公司正依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智能红利,努力开拓市场新蓝图。这个麦田怪圈逃生故事,正在今天中国科技行业最热闹的舞台上演。高级版的物联网已经在路上了。AI是爬绳子,技术优势要挂钩:物联网巨头在干什么?越来越多的IoT设备厂商承认,与其说我们今天在做IoT,不如说我们在做IoTAI。当然,这方面是由于传统物联网设备的技术门槛太低,难以形成品牌溢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人文物联网的未来趋势下,AI是目前最可靠的技术手段。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物联网设备体验,需要设备能够说话、能看、能识别,进而产生能够完成主动关怀的产品能力——那么AI就是合理的技术输出,甚至是唯一的输出。所以我们看到今天没有不做人工智能的物联网品牌。从扬声器入口的竞争,到相机、可穿戴设备、门锁等具有机器视觉能力的小型设备的连接;再到电视、冰箱、汽车等开始被语音交互技术控制的“大家伙”。AI进军物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物联网行业最重要的趋势,甚至没有之一。但这场突围之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AI的能力不同于简单的WiFi模块连接和定制白壳,而是一场技术竞赛,需要算法、算力、平台等技术条件的艰苦比拼。也就是说,要想摆脱低端泥潭,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残酷氛围,唯一的支撑就是技术实力和研发体系。比如我们看到百度的DuerOS成为其在物联网领域的王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语言交互的多个领域的能力,比如远场唤醒、复杂语义识别、连续对话。数据***。基于自研自有的底层技术,构建物联网产品层的商业影响相对容易。物联网行业的各个参与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的技术优势引入物联网领域。比如,阿里开始尝试在天猫精灵后端搭建自己的场景,利用阿里的生态优势,构建相对复杂的AI体验;比如华为不久前推出的物联网产品矩阵,主打质量控制和智能制造;360随后开始将“大安全”的背景引入物联网,并提出S-AIoT概念,意在以安全和AI技术赋能旗下智能硬件产品。当行业开始关注远场唤醒的清晰距离和智能摄像头的人脸识别效率,进而开始走向物联网行业的差异化智能体验,或许是物联网行业的核心路径。物联网走出同质化竞争的“麦田怪圈”。至于逃离沼泽的计划,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抓住AI的绳索,以自身积累的差异化技术专长为钩,一步步稳步推进。到了某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沼泽已经远远落后了,是劣币的坟场。回到用户层面,物联网真正的想象在于用户购买动机的升级,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设备数量和种类的竞争来驱动营销。从这个角度来看,硬核技术研发和用户模型建立正在成为物联网厂商必转的赛道。在新的“人文物联”竞赛中,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新的引擎和燃料。同样,用户体验升级带来的离心力,也会将“技术失语”玩家甩离核心赛道。麦田圈:粗略的物联网经济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麦田圈”。我们都知道,麦田怪圈被认为是外星人留下的痕迹,看起来非常神秘和恐怖。然而,有调查人员实际研究过麦田圈的规模,发现这些所谓的“外星遗迹”其实是一两个农民借助现代农具在一夜之间做出来的。看起来很厉害,其实很水。这种类似麦田怪圈的产品在科技界比比皆是。例如,在物联网概念刚刚出现时,定义并不明确,任何将物体连接到互联网的技术方案都可以统称为“物联网”。这就导致厂商在设备上加装WiFi组件,然后做个APP,刷白,然后吸纳一大批“百变”的硬件厂——新鲜火爆的物联网产品出炉。这种以小米IoT模式为代表的“极简物联网”产品,在市场空白期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速度。但回过头来看,它所确立的物联网市场规则是什么?第三方企业代工容易,物联??网技术不难,硬件成本低,产品迭代主要靠营销驱动。几乎无门槛的物联网产品定位的直接结果是,假冒硬件厂纷纷涌入市场。持续引发价格竞争的同质化大战,悄然形成了物联网的口碑沼泽。想要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吞噬,或许物联网行业需要从一开始就厘清这样一个问题:物联网是终结还是开始?科技以人为本:物联网市场的价值增量在哪里?以小米公司为代表的“简物联网”模式,确实实现了字面意义上的“物联网”功能。但如果就此打住,用户将获得两种体验:可以用手机操控设备,可以通过手机看到设备数据。这两个功能当然也很有意义,但似乎与万物互联的工业想象相去甚远。而相当多的功能在手机上的集成,其实也造成了用户交互负担的扩大。比如小米不同的IoT设备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规则,相当于在一个app下集成了几个小app。看似将设备的控制权集中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相当于让用户获得了很多遥控器。这里我们应该回到这样一个认识:物联网的技术方案能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人文主义是二战后重要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思潮。这种思想批判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潜意识心理学,提出人类真正的需要在于理解、交往、审美等更高层次的社会话语。人道主义的代表作,马斯洛的《人类动机论》认为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一种金字塔结构。能满足更高层次人群的需求,就能获得更多现代企业的认可。回到物联网市场,目前流行的家电加WiFi模块化产品,只能解决“不用过去按开关”的需求。此外,利用机器智能来满足人类用户的被关心、被理解、被惊喜、被舒适等高层次需求,在今天还处于空白阶段。换句话说,今天小米模式开启的物联网商业泥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厂商愿意在“将产品连接到WiFi”的初级阶段睡觉,而不是使用设备+网络+智能技术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产品。探索超前经验的路——也就是错把起点当成终点。小米的IoT模式很有代表性:一旦在产品层面形成套路,技术就不再以人为中心,而是以形成的固定业态为中心。这样一来,物联网中的设备数量确实很容易迅速增加。比如让家里更多的设备联网,尤其是小家电的“物联网化”成本极其低廉。但是这个套路的负面作用就是附加值太低,没有回答如何用互联网改变事物,用事物促进互联网的问题。比如IoT设备不会主动跟我们打招呼;他们不会根据天气和室温主动为我们打开空调和空气净化器;他们不会按照我们的建议同时优化多个设备来打造生态体验。至少,物联网要做到一些手机+人手做不到的事情;至少,不能让我们用物联网设备给自己找麻烦。这年头什么都讲究公式,连相声都有公式,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想出这样一个物联网走出泥潭之路的公式: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加技术,并减去交互作用。在这个公式下,只有拥有重仓技术,并在AI等重点领域取得核心突破的物联网企业,才能实现进阶版的物联网产业版图。在这个领域,技术差异化可能是最累赘的,也是摆脱同质化竞争恶性循环的唯一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