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人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同于科幻电影中的高智能和情感机器人,现实中的机器人更多的是一种自动化的工作执行装置,辅助人类从事重复性、危险性、精密性的工作,并被应用于各个行业:生产线上,机器人代替工人完成喷涂、装配等工作;在矿井下,机器人取代了煤炭开采和运输中的人员。总体而言,机器人的应用可以缓解人力短缺,保障安全生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机器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无人消毒、无人配送大显身手,助力疫情监测、阻断传播、保障民生。机器人不再是人们印象中高不可攀的新奇事物,而是默默滋润万物,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入万山圈,一山过另一山关”,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关键技术短缺、高端供给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与技术短板相比,人才短缺更值得关注:目前我国相关人才供给依然紧缺,机器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没有足够的本土研发人员支撑,只能跟风,无法真正引领机器人产业。中国距离成为机器人制造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展望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技术水平稳步提升,核心零部件加速突破,整机性能持续提升,行业应用进一步拓展.一系列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也为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注入了正能量。据权威机构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机器人产业发展仍将处于“黄金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机器人产业如何在危机中发展机遇?自主创新是对这个问题的永恒回答。过去,中国企业通过入股、并购相关国外企业引进技术等方式,试图在机器人行业实现赶超甚至反超。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只有依靠自力更生,推动产、学、研、资全面融合,长期艰苦奋斗,中国机器人产业才能不再受制于人,真正做大做强。自主创新不再是纸上谈兵,关键在人才。为促进相关人才的有用性,政府、高校等各方应加强合作:政府筑巢引凤,给予创业者优惠政策、税收、贷款等,促进研发成果的发展并将它们投放市场;发挥“带”作用,既要注重理论人才培养,更要注重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推荐相关企业、扶持自主创业等方式,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尽快熟悉行业和市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当前,中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正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机器人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极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领域。只有充分培养人才、关爱人才、激励人才、让人才充分流动,机器人产业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