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南北进入主汛期,强降雨频发,防汛到了攻坚阶段。在防汛抗洪中,创新科技成为利器。从气象水情预报到防汛监测预警;从高科技装备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各种“黑科技”的应用让防汛变得更加智能。耳目保持防汛第一级今年6月,我国华南、江南地区迎来入汛以来首轮强降水。就在强降水来临的前一周,这片区域已经被国家气象中心的预报员提前“锁定”。国家气象局在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发展的同时,提醒相关地区做好防汛准备。气象服务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我国的天气预报技术不断升级,预报的准确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2019年,我国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8%,强对流预警时间达到38分钟,台风路径预报水平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今年5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期天气预报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验收,相关技术已在此次防汛过程中得到应用。据了解,该项目开发的多项预报产品,可帮助预报员在中长期预报时限内准确勾勒出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季风等各类大范围重点环流系统的特征,从而准确锁定雨带位置,确定降雨量。强度和其他信息。水情监测预报是防汛的“参谋”和“耳目”。进入7月,我国东部主要雨区逐渐“北抬”至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地区的洪水预报难度大。部分山区部分中小河流降水汇流时间短,洪水形成时间快,监测预报预警难度大。突如其来的暴雨洪水威胁不容小觑,科技支撑尤为重要。对此,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刘志宇表示,我国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预报预报精度,延长预报精度,缩短预报时间,不断增强洪水预报能力。“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升级完善了洪水运行预报平台、移动会商平台等业务系统,提高了洪水预报效率。今天,水利部收集了12万个雨水数据。“全国各地的洪水报告站。信息只需10到15分钟,一次洪水预报时间只需几十分钟。”刘志宇说,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中小河流预警预报中得到有效应用,显着提高了我国的洪水预报能力。聪明的大脑,城市没有不再“看海”7月1日起,黄河正式进入汛期。“智慧黄河”工程的推进为黄河防洪提供了有力支撑——利用卫星遥感跟踪监测河势变化;无人机监测河情,第一时间传输实时视频,为防汛提供信息支撑……今日,黄河流域346座大中型重点水库实现在线监测,1000多座视频信号实时传输,便于科学决策防汛抢险。5G、无人机、物联网、虚拟现实……在今年的防汛抗洪中,诸多前沿科技大显身手。巡逻无人机、水下取景器等一系列设备在空中、水面和水下协同工作,助力防洪抗洪。在安徽安庆,当地电信运营商利用“5G+VR”技术创新水位实时观测功能。低时延的5G信号可以将360°全景摄像头拍摄的内容及时高清传输给监控人员。工作人员只需借助VR眼镜等技术手段观察水位计刻度,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和抢险救援进度,大大提高汛期巡逻工作效率.一场大雨,往往让很多城市陷入“看海”的窘境。借助物联网技术,城市排水防洪有了“智慧大脑”。福建省福州市、贵州省贵阳市在可视化地图上标注了城区易积水区域。下大雨时,工作人员只需要站在大屏幕前,就可以实时看到每个易积水点的情况。贵阳市白云区还在辖区内1000多盏路灯上安装路灯传感器,通过系统平台进行远程控制和隐患排查。入汛以来,上海市启动了“防汛防台风指挥系统2.0版”,将防汛防台风工作纳入“一网统管”,通过统一的在线平台自动监测防汛抗台风工作。蓄水动态、信息实时共享、调度指挥智能、多部门联动响应,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防汛体系。连日来,全国多地举行防汛抗洪演练。其中,无人机已成为抗洪抢险的“标配”。在抗洪抢险过程中,无人机具有先天优势。它反应迅速,侦察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可将灾情现场的高清图片、视频传回指挥中心。如果有人被困,无人机还可以利用机载设备进行搜索、定位和救援工作。如果配备夜视功能,无人机可以实现全天候救援,还可以为被困人员精准运送物资。在抗击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机器人,在抗洪一线也发挥了作用。近期,水上救援机器人出现在多地。救援机器人外形酷似小船,可通过平板电脑或控制器控制,一次可救助3至4人。当救援对象处于河流较为湍急且距离岸边较远的地方时,救援人员可以操作机器人朝着落水者的方向全速前进,而落水者下水可以牢牢抓住机器人并获救。目前,无人机、救援机器人等装备已“列”到各地救援队伍中。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特险救援处工程师熊伟介绍,全国消防部门都组建了专业的抗洪抢险队伍,其中省级救援队伍31支。省支队救援队配备无人机、水上救援机器人、水下声纳等高科技装备。所有关键岗位救援队员均通过专业机构培训考核,取得合格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