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6月4日报道: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均在官网宣布,正式启动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工作。资助正式开启。颁发IDC和ISP牌照,启动移动通信倒卖试点,只是电信行业改革的关键一步。民间资本进入后,相关职能部门要继续发挥监管职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工信部此前发文,决定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工作。国家宏观政策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并出台了相应的试点方案。对此,业界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当语音通话市场受到OTT业务的严重冲击时,行业显然在观望虚拟运营商的改革,这并不能为民营企业带来真正的市场利益;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的,民营资本的进入可能会构建一个良性的产业生态系统,推动移动通信市场这块“蛋糕”做大,最终实现合作共赢。据《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介绍,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申请人为依法设立的民营企业,试点期限约为1.5至2.5年。经营者购买移动通信业务,将其重新包装成自己的品牌,开展移动语音业务、短信/彩信业务、移动数据业务等移动通信业务。由此,移动通信市场将引入新的竞争者,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鲶鱼效应,激发市场活力。三大电信运营商将选择至少6家民营企业合作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据悉,目前上市公司中,苏宁云商、天音控股等终端渠道商,以及263、龙马信息等电信增值服务商均表示有申请意愿。不少企业跃跃欲试。业内专家马继华表示,“申请成为虚拟运营商的人都有自己的顾虑,有些虚拟运营商似乎对牌照很热心,不一定热衷于运营。牌照在手,他们想通过合作和出租来盈利。”——求。”当前,我国电信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传统语音和短信业务收入增长乏力甚至下滑的挑战,依靠用户规模拉动行业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建立适应信息通信发展规律的新模式迫在眉睫。移动通信领域引入民间资本,将加速电信业发展方式转变。截至今年4月底,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占全国主要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70%。移动通信已成为最重要、最活跃的发展领域。毫无疑问,市场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为民营企业进入电信市场带来了机遇。据研究,以全球虚拟运营商1.8%的市场份额计算,中国移动通信转售开放将形成近200亿元的新市场。预计到2015年,全球虚拟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将达到2.6%,相应的收入将达到95亿美元。分析人士认为,首批进入移动通信转售领域的民营企业可以获得优先发展地位,同时根据自身核心业务优势调整和创新业务模式。由于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前期一般需要投资自建客户服务系统和营销渠道,市场培育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试点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影响不大。电信行业短期内。从长远看,试点有利于促进电信市场健康发展,优化电信服务产品结构,提升电信行业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服务水平。电信市场活力的释放将催生新的业务业态,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国内移动通信用户市场趋于饱和,三大运营商的竞争空前激烈。对此,有意进入移动通信转售领域的民营企业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仅靠单纯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可能难以生存。毕竟利润率的大小,要权衡资费价格和运营商给的批发价。专家认为,新进入者需要思考自己是否有创新的业务和清晰的商业模式,否则很难成功。转售公司与基础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关系是合作、竞争和服务。一方面,经销商需要租用运营商的网络资源,在零售业务上与运营商展开竞争;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运营商需要借助虚拟运营商的力量,深耕用户。据中信建投分析,从国际来看,成熟期虚拟运营商的市场渗透率维持在7%左右。虚拟运营商与运营商合作共赢是其发展的主要模式。有效协作是关键据悉,探索基础电信业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转售企业合作与竞争的模式,是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的意义所在。3G时代,引入民营资本有利于做大做强产业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摆脱零和博弈,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正如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所说,“现在谈论虚拟运营商模式是否成功还为时过早:无论是虚拟运营商还是其他合作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共同消费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可行的方式。”因此,运营商和转售商应明确各自定位,实现业务发展的有效协同。业内专家认为,转售公司应从区域市场入手,然后寻求机会向全国扩散。“民营资本只能获得“如果有选择地进入一些移动通信业务,一定的市场空间。”中投咨询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表示。反之,如果目标市场足够大,运营商更愿意用子品牌来覆盖。同时,移动互联网为产业链各方提供了内容和应用创新的舞台,经销商在市场的选择上应有所为或有所不为。移动通信转售的未来空间取决于政策层面的引导和规范、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的业务创新能力。以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虚拟运营市场,为民营资本释放有效发展空间、创新空间和盈利空间,利用民营资本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通过市场手段促进电信资本与民营资本融合发展,从而形成双赢的发展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