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8月10日报道:虽然工信部在录取通知书中明文禁止寄送SIM卡,记者发现,运营商毫不犹豫地使用二次邮寄SIM卡。号码卡自主发给新生。“学校是不是把我们的学生信息卖给了中国电信?昨天录取通知书里有一张中国移动的手机卡,今天收到一封EMS,打开一看,竟然是天翼的广告。”一张手机卡,明天我会收到一张联通的吗?”准大学生小燕前几天收到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在微博上发牢骚。这种现象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记者近日走访广东多所高校发现,不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上仍贴有手机号码卡,或选择邮寄号码卡给学生。前不久,工信部发文禁止运营商在准入通知中携??带号码卡,即《关于规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校园电信业务市场经营行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但事实表明,这一禁令的效果有限——经营者不惜用第二种邮寄方式打“擦边球”,胆子大的直接夹带。运营商“绕行”工信部6月底下发《意见》,要求运营商不得诽谤竞争对手,不得进行与竞争对手的通信网络和电信终端设备相比较的宣传,不得进行任何影响竞争对手的宣传。正常的业务运作;用户同意,录取通知书中不得包含手机用户识别卡(SIM、UIM卡等)、商家宣传资料等。尽管工信部在录取通知书中明文禁止邮寄SIM卡,但记者多日走访发现,运营商不惜重金将SIM卡单独寄送,邮寄给新生。来自广东某工业大学的新生小伊告诉南都记者,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三天后,她又收到了一封快递,里面有一张手机卡和一些企业宣传资料。和小毅有同样经历的新生不在少数。有的新生甚至收到了手机卡,但录取通知书迟迟没有收到,给新生造成了困扰,不少新生在微博上提问。不少学校专门在微博上发布公告,告知学生会收到两份快递:一份是录取通知书,一份是手机卡。有同学抱怨,收两个不同时间到达的快递很麻烦。不过,运营商推出的优惠套餐,客观上还是吸引了不少学生用户。来自华南某农业大学的小沈告诉记者,学校提供的手机卡不仅有55元话费,还有100条免费短信和100M上网流量。另一位民办高校新生表示,学校发的手机卡比外面买的手机卡功能多,而且学校会补贴月租和短号费。记者走访了广东13所高校,只有一所学校尚未向学生发放手机卡。来之不易的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工信部《意见》已经制止了运营商某些抢夺用户的行为,但并没有明确规定既成事实:例如《意见》规定运营商必须不强制校园用户使用指定的电信服务或终端设备;而电信的“易济通”和移动的“校报”已在全国多地大中小学推广开办。佛山一所民办学校的学生小刘向记者透露,他所在的学校与中国电信的“易记通”合作,构建了完整的生活服务体系,包括学生食堂消费、消息通知、考勤记录、借书、进校等。和出宿舍等。一旦学校不统一发放手机卡,学生将面临诸多不便。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以来,中国电信已为800多所高校提供“英吉通”服务。而中国移动深耕校园市场10余年的“校报”,家长短信、考勤短信、学籍管理等功能,似乎更加不可或缺。一些校园飞信也成为班主任老师的主要通知工具,而使用中国联通或中国电信号码的学生或家长则无法获取这些信息。不可避免的是,经过几年的积累,校园电信业务已经涉及到学校的教育信息系统、计费系统、办公系统等基础领域。但是,如果学生不选择相关运营商的业务,将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不便。这无疑增加了《意见》的实施难度。牢不可破的利益链电信专家项立刚告诉本报记者,越来越多的学校积极与运营商合作,提供学生信息。整顿校园电信市场的恶性竞争,需要学校的配合。但现实是,学校已经尝到了与运营商合作的甜头。据运营商人士透露,每年7月前后,不少高校都会向运营商报价,要求运营商提交年度计划供选择,包括迎新、开学典礼、赞助学生会等校园活动,甚至为教师提供条件。用于手机和手机资费的降低。“在中学,运营商每年需要花费约60万至70万元,其中9月的迎新花费超过10万元;而在精英学校,每年的‘赞助’费用高达100万至100万元。”200万元。元。记者调查发现,学校会在三大运营商强大的社会关系下,采取与三运营商合作的方式,在不同年级、不同领域给予三大运营商一定的合作空间。因此,在校园营销大战中,最大的赢家不是运营商,而是游刃有余的学校,从三大运营商那里获取自己的利益。要彻底整治校园电信市场的恶性竞争,仍然需要教育部门的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