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手机被盗,各种安全屏障为何失效

时间:2023-03-20 11:24:16 科技观察

日前,一篇描述因手机被盗导致信息被盗,造成一系列经济损失的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作者为日常移动支付手机盗窃绑定各种银行卡和个人信息。虽然他打电话挂失并锁定了银行卡,但盗手机的犯罪团伙非常专业。解锁、重绑定、转账,轻而易举短短时间内,手机原主人设置的各种安全屏障被攻破,让人不寒而栗。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应用,网络购物和移动支付日益普及,消费者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已达8.05亿,较3月份增长4.8%,占网民总数的85.7%,移动支付市场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当前,手机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主角,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问题备受各方关注。用户绑定银行卡和身份证并完成身份验证后,即可在线支付账单、订餐、预订酒店。这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一旦手机被盗,还可能给用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记者调查发现,手机被盗后,运营商、银行、移动支付、电商平台、网贷平台等存在安全漏洞,犯罪团伙可以继续挂失、解锁、并绑定和转账。那么,为了保证快速升级的移动应用的安全性,运营商的业务流程是否应该优化,截至发稿,三大运营商还没有明确回应这个问题。北大科技园创新研究院行业研究分析师李真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不法分子通常以经常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年轻人为目标,同时选择在运营商、银行等情况下作案。等都下班了。手机被盗后,迅速转移到犯罪团伙的窝点,进行信息窃取、信息利用、网贷办理、提款等一系列操作,最后套现和利用受害人信息转移资金,侵犯受害人财产。360安全研究员余奎告诉记者,在上述案例中,手机被盗引发的安全问题,存在漏洞的实体没有考虑手机号码验证的可信度,即平台验证设备以及谁拥有该设备。谁是设备的所有者。据李晨介绍,用户在注册和使用各类APP、在线填写快递信息、在家充值支付等活动时,都会泄露当前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当用户发现自己的信息被盗用时,首先会想到要求运营商冻结号码。但随着不法分子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信息断层始终存在,使操作人员束手无策,无法及时识别真假身份,造成延误。是时候挽回损失了。“近期,不少平台发布的APP都增加了金融功能,促使用户利用个人信息简化信贷业务,对用户信息的要求较低,安全性较低,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李真说道。从具体操作来看,运营商和应用平台应完善安全验证手段,帮助用户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目前业界的做法是双因素认证,即密码、验证码+问题的方式。”于奎说道。那么,手机用户应该如何防范呢?李真提醒用户,应提高个人信息管理和保护意识,避免在不需要各类平台提供金融服务时开通相关服务。不要在手机上保存身份证照片、驾照照片、护照照片、社保卡照片、银行卡照片等个人身份信息。手机丢失后,要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通过公安机关联系运营商锁定号码,防止不法分子进一步操作手机。同时,运营商也应更加关注此类犯罪活动的特点,摸清产业链运作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和打击,并与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共同维护用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