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已抓获多名运营商基层!这些易发的职务违法操作,请远离

时间:2023-03-20 10:40:37 科技观察

多名基层运营商被抓!请远离这些容易上当受骗的非法操作。“破卡”行动的目标是严厉打击销售电话卡、银行卡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铲除滋生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土壤。“破卡”行动针对的是“双卡”(电话卡、银行卡)买卖链上的每一个人,包括通讯、银行从业人员。重点是加强源头治理。非法经营销售电话卡是经营者,尤其是销售人员、渠道人员和客户经理,特别容易出现违法行为。其实,除了这些违法行为,经营者还应该注意有效防范。一、“破卡”行动抓获多家运营商基层员工据媒体报道,多地警方主动打击多起非法贩卖电话卡、银行卡的犯罪行为,抓获包括运营商在内的多名员工.犯罪嫌疑人缴获了大量电话卡、银行卡、手机等涉案作案工具。警方侦查发现,不法分子通过拉拢、贿赂通信运营商内部人员等方式,非法批量发行手机卡,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售卖给境外诈骗团伙。据央视报道,首轮“破卡”行动重点抓捕犯罪嫌疑人4600余人;第二轮“破卡”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405名,缴获电话卡、银行卡等。共计43000多张。特别是,媒体报道披露,在涉嫌犯罪分子中,该运营商北京分公司的多名员工已被抓获。据媒体最新报道,截至2021年1月15日,全国共打掉“两张牌”犯罪团伙7816个,抓获“两张牌”犯罪嫌疑人14.8万名,而“两张牌”已被公开处罚。“违法犯罪嫌疑人5.7万余人,共处理了8869家行业网点和机构,打假阶段性成效显着。这些数字的背后,有多少商家,你可以自己脑补。”在强大的KPI考核压力下,为了完成考核任务,运营商的基层员工,尤其是面临卖卡压力的销售人员、渠道人员、客户经理,不自然地放松了实名制。电话卡的办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非实名电话卡(俗称“黑卡”)的买卖行为,有意无意地触犯了法律的硬性规定。在违法犯罪之前,无论行为人是否充分意识到未能返校,最终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很多运营商的基层员工虽然没有直接卖电话卡的意图,但在履行职责中放宽了法律明确规定的监管要求,这本身就已经违法了。所以,奉劝大家注意,即使考核压力很大,也要有效避免违规操作。2、营销活动中极有可能发生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运营商拥有用户的所有消费行为信息,在实名制的强制要求下,包括用户身份证信息、详细家庭住址信息等个人敏感信息。虽然运营商有各种规定,明确限制了违反要求查询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但这种硬性要求在本单位组织的营销活动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多起公开案例充分证明,运营商员工为开展营销活动,在业务系统中查询用户信息,并将该信息提供给第三方代理人,由第三方代理人进行电话营销,上门营销。促销活动的方式。第三方在使用这些用户信息时,缺乏保密意识,导致大量用户信息泄露。上述案例仅描述了运营商员工的工作行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查询用户信息。虽然这种典型的里面吃外面爬的操作在前几年比较常见,但是这种行为至今没有停止过。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是业务员、客户经理、业务系统维护等岗位上较易接触到用户个人信息的从业人员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在此,奉劝有相关工作便利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一定要时刻绷紧用户信息安全这根弦,切不可为了营销而吃小亏,更不可蓄意犯罪。3、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高科技犯罪屡见不鲜。随着运营商越来越重视对DICT等技术人才的招聘和培训,相关违法犯罪活动也呈现多发趋势。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案例显示,在全国范围内,运营商员工(俗称“黑客”)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犯罪案件多起。与外部计算机技术人员相比,运营商的计算机专家更容易获得业务系统密钥,更了解业务系统的漏洞。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运营商内部的一些计算机专家勾结外部非法分析,或甘愿被外部不法分子追杀,在业务系统中植入“木马”等程序,窃取用户信息或互联网流量。一般情况下,这种高科技违法犯罪行为不容易被发现,毕竟大部分运营商的员工不具备对抗“黑客”的技术能力。但是,这种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必然会产生巨额的涉案资金,不仅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困扰,也会给运营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这类容易发生的高科技违法犯罪活动,经营者各级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关键岗位和关键技术专家的教育和督导。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全员特别是计算机专家的廉洁从业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多关注员工的日常行为,比如有没有明显超过个人收入水平的异常消费。4、部分岗位“看守、偷盗”犯罪仍时有发生。与其他行业相比,运营商所在的通信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较高,各项基础管理相对规范。虽然网络风险防范措施多种多样,但这并不能有效遏制部分运营商员工的“守盗”行为。这种“自我窃取”不仅包括光缆、电缆等有形物品的盗窃,还包括手机流量等无形服务。员工盗窃有形物品的犯罪行为,大家更容易理解。毕竟很多情况下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尤其是那些蚂蚁搬家的盗窃案。其实,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的盗窃,应该属于职务侵占。如果每个人都了解工作侵占,那么窃取隐形流量的操作就很容易理解了。包括公开媒体的报道,以及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多起公开案件,都表明部分运营商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用户办理业务,实施挪用用户流量的违法犯罪行为。从查询的公开案件来看,多起盗用用户流量案件涉及巨额资金。因为这些员工将窃取的用户流量进行二次销售以牟利。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如果运营商企业账号存储的流量被盗用,企业一般不容易发现。除非运营商通过各种内部检查发现,否则这种挪用行为将长期持续下去,不仅给企业用户造成了经济利益的损失,也给运营商自身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5.贪污受贿等犯罪活动也有低位化趋势。2015年前后,多位运营商高管因贪污受贿被问责。大名鼎鼎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据公开媒体报道,在经营商实施的贪污贿赂活动中,涉及高层管理人员的影子很少,但中基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的贪污贿赂活动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至少有两个可能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廉洁意识越来越强,即使有贪污受贿也变得更加隐蔽;二是经营者整治贪污受贿的操作越来越严,很多案件都是经营者自己发现的。运营商管理层级太多,涉及的业务链条太长,周围聚集了太多的第三方供应商。当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时,很容易放大管理漏洞,这使得广告管理、工程管理、采购管理等关键岗位的员工有可乘之机,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都跑到违法犯罪的不归路。降低管理层次、加强监管、缩短业务流程,都将成为运营商未来改革的重点方向。之所以这样判断,除了互联网企业的主导外,运营商的销售转型本身就意味着管理层次的降低,而风险防控也是驱动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激情工作,快乐生活,快乐来工作,快乐回家。把事业投入其中的工作不值得去做,而且还会将犯罪的影响延伸到自己的孩子和身边的亲人身上,更不值得。外面的夜景再美,也不如睡个好觉。各级商人要牢固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远离近在咫尺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