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3月29日报道:“去电信”已成为电信领域的流行语和转型标志,但如何转型,很多电信人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今天网上流传的一篇文章,是中国电信原总工程师、工信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魏乐平写的。运营商要“去电信化”!中国电信要求所有内部人员学习这篇文章!搜狐IT证实,中国电信集团举办“天一讲堂2013战略解读季(第一季)——去电信化”电话讲座,但中国电信新闻发言人无法回答是否全员学习。本文分析了电信运营商的情况: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电信行业的各个环节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大量互联网新业务的出现,使得电信运营商的语音业务受到限制2.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一大批新型终端的出现,在带来巨大网络流量和信令压力的同时,带动了信息通信业务的发展。运营商的传统主导地位和重要性逐渐降低;3、产业链的重心和利润向上层业务和终端转移。以苹果、谷歌为代表的新轻型运营商,依靠的是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举进军电信服务业,攫取大部分利润。4、收入增长幅度小,技术进步慢,流量增长快,成本随流量增长迅速增加。剪刀差越来越大,任何企业都很难在这种扭曲的状态下长期生存下去。如何解决剪刀差不断扩大的问题,是全球电信业的中心任务。5、外部环境日益恶化。运营商不仅面临运营商之间日益非理性的竞争、厂商之间的竞争、来自IT和有线电视行业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来自互联网服务运营商(OTT)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这种挑战是深层次的、触动心灵。六、经营主体发生根本性变化。100多年来,电信业赖以生存的语音业务收入已经发生根本动摇,日益边缘化和免费化。然而,数据业务的爆发式增长耗尽了网络资源,却无法带来相应的收入和回报。7、电信业引以为豪的“电信级”服务,不仅体现了高质量和高可靠性,也意味着高复杂度、高成本和高浪费。8、商业模式落后。传统电信行业纯前向计费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逐渐失效,新的商业模式尚未建立。9、创新乏力。电信运营商正面临体制僵化、技术观念陈旧、包袱沉重、创新乏力的被动尴尬局面。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成功案例。沃达丰2000年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后的三场失败就是典型案例。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互联网带来四大挑战:1、商业模式难以为继。首先,“接入费+服务免费”的商业模式无法长期维持。第二,技术进步和业务收入增长无法支撑流量的无节制疯狂增长。2、产业链关系失衡。作为网络建设者,运营商入不敷出,收入和利润都很低。然而,互联网应用提供商的收入和利润正在快速增长,他们的利益正在向上转移。底层电信运营商被边缘化,价值低下。他们很难维护网络建设。积极性。3、缺乏可管、可控、可扩展、可信的能力。可管理性、可控性、可扩展性和可信性是商业网络的基本特征,而互联网不具备这些特征。电信行业一直在努力提高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水平,构建基于IP的下一代网络,引入各种可管、可控、可信的技术,对IP网络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和管理。4、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只有在资源分配、准入控制和合理调度三个方面都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实现真正的QoS,即所谓的“硬QoS”,否则只能是所谓的“软QoS”得以实现。试想,连信息传输的路径都不确定,如何保证其时延和提供QoS?本质上,互联网不能保证实时服务。5、路由器架构封闭、复杂、昂贵、耗电。控制转发一体化导致复杂无序、成本高(接口比同速率传输接口贵4~5倍),功耗增长速度快于设备容量增长速度,远高于低级装备。6、安全性差。网络对用户是透明的,但用户对网络是不透明的,导致网络犯罪成本低,预防和执法成本高。路由认证机制的缺失导致路由信息和路由行为的可靠性,是路由安全的最大隐患。7、移动互联网与IP层的匹配。网络与业务分离的互联网业务设计理念,使得业务开发的门槛非常低。然而,基于IP承载层设计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与基于集中调度的移动网络并不匹配。基于IP层平等概念的业务应用发展导致大量网络容量和信令资源的浪费。然而,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两边都不能移动。目前的一些方法治标不治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网络容量危机的影响。需翻越的四座大山魏乐平在文章中指出,去电信化面临四大难题。“去电信化”的转型将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进展快慢主要取决于外部竞争环境的压力和变化。但是这一步是必须要走的,这个问题要从5年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1.遗传很难改变。电信行业的百年基因,从理念、流程到实践,已深深烙印在全球数千万电信从业者的脑海中。2.体制机制难改。电信行业要求无风险决策,长期随机决策,只加不减的习惯已经养成。例如:我们制定的标准往往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不仅要综合考虑全球主要标准的要求,还要考虑全国各个省区的所谓特殊需求,不管这些要求是否符合有价值或必要的,而这些都是要付出代价的。3.涉及全生态链的协同改造。“去电信化”不是单一链路、单一公司能够实现的。4、生存危机意识不强,很多人认为还没有到需要改变的地步。电信业不会轻易衰退。电信行业虽然被边缘化,但韦乐平认为暂时不会没落。主要原因:电信行业的市场需求特征、公用事业属性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现状,以及多年的市场化培育,决定了电信运营商不会轻易衰落。过去这么多年所有的颠覆性服务和技术(VoIP、P2P、IM、IP等)都没有从根本上“打倒”它,全球电信业过去五年的财务韧性也证明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与运营商命运息息相关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也会经历同样的坎坷,但主要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电信业将何去何从?魏乐平提出四点观点:一是电信行业将回归或部分回归公用事业的特征,实现“微利+低增长”。以苹果、谷歌为代表的少数轻运营商的崛起,将重塑行业格局,主导高利润的上层业务和应用。电信运营商渠道化、边缘化、低价值化趋势难以逆转,但仍将主导低层基础电信业务和少数上层应用,回归或部分回归公用事业特征,实现“微利+低增长”。形成新旧经营者长期并存的二元格局。2、降低成本和智能化管道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电信运营商向互联网业务的探索和转型不会停止,但除少数业务和应用外,整体成功的概率很低,大部分只能通过降低成本(减员增员)来实现效率和降低网络成本)和智能管道。持续发展。技术发展仍是拯救电信行业的原动力,但技术发展的方向应从单纯的追求进步转向大幅降低成本、提升管道价值,以解决流量与收入的剪刀差。电信和IT行业的发展史表明,降低成本是战略,不是战术,更不是市场战略或权宜之计。3、商业模式是关键。电信运营商的传统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服务的冲击下基本失效。电信行业最终需要基于应用环境、资源消耗和相应价格三要素打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这是电信行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4、电信业未来发展的总方向是信息娱乐业。电信运营商继续以管道为核心,提供综合业务平台,并向信息服务和娱乐领域延伸。也就是说,作为电信运营业最大的历史发展阶段是:“电信业务-信息业务-信息娱乐业”,那将是一个以视频为基础、以媒体为中心的丰富多彩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