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很多考生都会为选专业发愁。那么尖子生有没有这方面的烦恼,更愿意选择哪些专业呢?2018年全国高考成绩出炉后,澎湃新闻向全国31个省份的60余名考生发出了《2018年高考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7份,覆盖19个省份。高考文理科状元。75%的受访者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根据以上调查,近50%的受访者在填写申请时首先考虑专业排名,30%的受访者最关注学校排名,其余受访者最看重专业排名。关于学校的城市和环境。近75%的受访考生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而其余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则比较犹豫。此外,60%以上的受访考生倾向于报考经济、管理等,人工智能等新兴工科专业也引起了考生的关注。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会考虑并愿意申请新的工程专业”。超过60%的优等生倾向于经济和管理专业。在专业方面,西北高材生于楚(化名)倾向于经济和管理专业。“管理财富比赚取别人分享的财富更有趣。”于楚认为,他读经管专业是为了“与人打交道”,父母不希望他成为书呆子。“你要多接触人,我好几个朋友也是学这个专业的。”澎湃新闻调查显示,考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仍然是“经济”和“管理”。在选择题“你更喜欢申请哪个专业?”中,44.44%的受访者选择了经济学,选择管理学的受访者也达到了22.22%,44.44%的受访者选择了经济学。天津理科生周艳告诉澎湃新闻,她已经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9月份开学时,她将正式成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新生之一。”初三的时候,看了一些经济学和金融方面的书,开始对金融产生了兴趣。”周延坦言,当梦想成真,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激动万分。彭雨欣来自北方某省的文科考生(化名)选择了北大经济学院,称这个选择是“错误”。“一开始,我很墨守成规,因为我没有明确的偏好。”彭雨馨告诉澎湃新闻,在咨询了北大的招生老师和学长后,她觉得经济学“挺对的”,就定了下来。在她看来,这门学科是一种思维方式,用数据、模型、推理,分析理性地解释客观世界的运行,通过看似截然不同的事物的表象来揭示本质。”作为一个“非典型文科生”,经济学的严谨、准确、合理与我是相当吻合的。”彭雨欣说自己“综合文学的选择题做的够多了”,更喜欢自己“能有效论证和说服”的东西。来自辽宁的文科硕士石天乐成功考入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石天乐告诉澎湃新闻,很多学生戏称“考上光华就是落入金钱眼中”,他认为这是社会对相关专业的“刻板印象”对他来说,家里的经济条件还算可以,不着急赚钱,“我想做点事,服务社会,做点生意。”但是做生意需要知识基础和资金支持,光说这些是没有用的。”史天乐认为,自己有“造福世界、帮助人民”的志向,愿意“脚踏实地做事”,考上清华大学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他的经济学知识能够支持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我向往的。“希望成为“复合型人才”不同于其他专业明确的考生。来自江西的文科学生刘萌选择报读清华大学新亚学院,为他的大学生涯专业留下“悬念”.专为本科教育改革创新而设立的“文理学院住宿制”,新生不分专业,首先接受以数学、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小班通识教育,一年后,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清华大学的各个专业(临床医学等特殊专业除外),或者选择交叉学科发展。”新亚书院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不分文理,顺势而为,让你去探索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然后选择自己未来想走的方向。”刘萌告诉澎湃新闻,据她了解,社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如果你把自己局限在文科,你未来的发展道路就会变窄。”文科是我以后想走的路,但是,在文科的学习中,我们也应该用理科的思维方式去拓展我选择清华新亚,因为我选择了挑战,选择了逃离安逸的轨道和惯性思维。”安徽理工八方庆元也希望成为“复合型人才”。据他介绍,他的父亲是地税系统的一名计算机技术员,对于目前火爆的工科专业,他父亲建议他不要选择纯计算机专业。就自身经历而言,专业。方清远对此颇为看好,更愿意成为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来自云南的张倩(化名)今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但她希望学校的“通识教育”理念能够让自己全面发展。”我欠缺的是用理工科的知识和思维来考虑问题,往往比较感性,容易头脑发热,不理性。“张倩希望接受通识教育,修读基础科学课程,以‘培养一定的理性思维’。”专业受关注不久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共有来自全国高校的612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热门专业方向的19个项目群。覆盖它。相关专业也很受考生欢迎。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会考虑并且真的想申请新的工程专业”。贵州理科生闫宏伟告诉澎湃新闻,他的目标专业是“计算机”。余本人从高一开始就对“电子技术”感兴趣。据他介绍,曾获得贵州省机器人工程大赛省二等奖、贵州省首届开源电子设计大赛高中组二等奖等奖项。闫宏伟的偶像是因病去世的科技工作者南仁东。“他身患肺癌,却在贵州山区从事科学研究十余年。他非常喜欢这种精神,为国家做贡献。成为这样的人。”闫宏伟说。在调查中,33.33%的受访者表示对人工智能行业感兴趣,并打算从事相关行业。闫宏伟表示,自己平时比较关注“人工智能”,希望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未来的产业。在某一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现在的‘人工智能’是有缺陷的,很难像人类一样真正拥有情感。希望能突破这个破绽。”闫宏伟告诉澎湃新闻,他对比赛很感兴趣,希望在大学里和优秀的同学们相处,多和老师一起做科研项目。在刘猛看来,作为当前国家教育建设的一大重点,“新工科”热度高是必然的,因为社会需求大、就业好、工资高。“更注重实用性的新工科,也将推动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融合的需要,因为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云计算,还是传统工科的升级换代,都无可厚非。”长了某个专业。完成了。基于对文史的热爱,哲学、文学、历史等纯文学学科并没有被学术大师们过于忽视,超过40%的受访考生倾向于申请相关专业。来自广西的文科硕士周君柔对北大中文系情有独钟,顺利被录取。“一开始我想报哲学,但觉得会比不上线上北大,后来分数高了,就可以报中文系了。我不打算考完哲学就放弃了。”进了大学,以后会考虑辅修。”周君柔告诉澎湃新闻。周君柔的偶像是作家“八月长安”,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周君柔的文科生涯和北大中文专业的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首先,我选择了文科,因为我文科的成绩还不错,看了她的书,受到了影响,她小说里的一些重要人物选择了文科,当时有老师劝我,说我本来理科也不错,但我选择了,没有对错之分。”周君柔说道。对于未来,周君柔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作家”。“我不想用作家的身份来陷害自己,平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比起写书,我更愿意读书,对未来的学术向往。尽管社会学术混乱,我仍愿意保留一份。向往。”张倩告诉澎湃新闻,就读北大中文系是她从小的梦想。“我爸想让我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读书,我没兴趣。”张谦说道。在她看来,“中文系无法适应当前的热门行业”是一种误解。“即使是‘人工智能’也不能只靠英文,还需要中文。但中文比英文复杂得多,应用语言学人才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紧缺。”张倩认为,中文系的毕业生不局限于记者、文学评论家、教师等职业,这个专业可以适应各行各业。“中文专业可以锻炼我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无论我以后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张骞对历史也很感兴趣。“我想学先秦文学,但文学不能脱离时代而独立研究,所以我打算进大学后学中文和历史。”张谦说道。(实习生程士杰、何叶、李惠英、张文、陆凡、彭晓庆、王彤、吴杰、李子臣、谷力米丹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