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衡量低代码开发平台质量的11个关键能力维度

时间:2023-03-19 20:37:32 科技观察

数字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走出舒适区,坚定地踏上数字化转型之旅。不断飙升的用户需求,加上专业开发人员的严重短缺,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几十年的应用开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低代码革命已经悄然开始,并持续渗透到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涉及企业方方面面,在技术和实施手段上寻求突破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顺应这一趋势,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低代码技术”作为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韧性的有力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低代码(low-code)平台支持快速应用程序开发(RAD)、部署和执行,使用声明性高级编程抽象,例如模型驱动和基于元数据的编程。低代码平台具有以下共同的技术元素:需要很少或不需要编码的以模型/元数据为中心的UI层设计器;支持基本数据结构定义和常用数据内置数据库存储(如RDBMS、NoSQL、平面文件)访问;通过REST、SOAP或其他API简化对外部服务的访问;通过API封装其底层流程逻辑和数据;支持业务规则和常规业务逻辑开发的编码方式;足够好的性能和足够低的操作延迟。企业级低代码平台还应该包括其他功能,如:用户密集访问、数据存储、高交易率的弹性扩展;高可用性和灾难恢复;应用程序访问API和数据存储的安全性;运营阶段的服务质量协议(SLA);资源使用跟踪能力;对开发者和运营者的技术支持能力。基于以上技术要素,Gartner列出了低代码平台的11个关键能力维度,如下图所示。低代码平台的11个关键能力维度(一)易用性易用性是鉴别低代码平台生产力的关键指标,是指不用写代码就可以完成的功能数量。(2)用户体验指标可以决定最终用户对开发者的评价。一般来说,独立软件开发团队为企业客户开发的项目,用户体验要求会明显高于企业客户自主开发的项目,面向企业客户或供应商开放的项目,用户体验要求会高于企业内部。用户使用的项目。(3)数据建模和管理的便利性该指标通常被称为“模型驱动”,能够提供满足数据库设计范式的数据模型设计和管理能力。开发应用的复杂度越高,对系统集成的要求越高,这种能力就越关键。(4)流程和业务逻辑开发能力和效率这个能力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是否可以使用低代码平台开发复杂的工作流和业务处理逻辑,第二层是指在开发这些功能时便利性和易用性有多高。一般来说,第一层决定项目能否顺利交付,第二层决定项目的开发成本。无论如何,用户应该关注第一层。在此基础上,如果项目以工作流为主,第二层也应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5)开发平台生态低代码平台的本质是开发工具,内置的开箱即用的功能无法覆盖更多的应用场景。此时,就需要一个基于平台的完整生态体系,提供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开发能力。很多开发平台都在建立自己的插件机制,这是平台生态的典型体现。(6)编程接口和系统集成能力为避免“数据孤岛”现象,企业级应用通常需要与其他系统集成以发挥协同作用。这就是内置集成功能和编程接口变得至关重要的地方。除非确认在可预见的未来项目中不会涉及系统集成和扩展开发,否则开发者应关注此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另一权威行业机构Forrester在其报告《Forrester Wave?:面向应用程序开发和交付专业人员的低代码平台(2019年第1季度)》中,将编程接口确定为企业级低代码平台的重要标志,将没有编程接口的“低代码”归为一类作为“无代码”。”,转向那些仅适用于有限用例的平台报告。(7)支持更先进的架构和技术。系统是否支持更高级的架构和清晰的分层以连接物联网、RPA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开发者想要自己的应用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深入理解低代码平台产品的架构就显得尤为重要。(8)服务质量与上一点类似,服务质量也是衡量运行在公有云模式下的低代码平台的一个指标。这里的服务质量,除了通常所说的“无故障使用时间”外,还考虑资源是否支持独占模式,避免某个应用负载过高,导致其他应用不可用或降级在性能上。(9)用户模型和软件开发周期支持在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中,除了开发和交付,还有设计、反馈、测试、运维等多个环节,比如用户模型的建立和验证在系统开发的早期阶段。需要快速模拟和迭代,投入的开发精力不亚于正式开发。如果一个低代码平台具备了整个生命周期所需的所有功能,将大大简化开发者的技术栈,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率。开发人员开发的系统越大,这种能力就越重要。(10)企业级软件的开发和管理规模通常比较大,业务更为关键,这对开发团队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软件开发中主推的敏捷开发能否实现低代码化是衡量开发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这通常包括代码库权限管理、版本权限管理、发布权限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帮助开发组长降低软件开发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人为风险。开发团队越大,开发者越要关注这个指标。(11)安全合规低代码平台需要在部署方式、系统安全机制、权限管控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充分赋能开发者构建符合企业规则的安全企业级应用。支持本地部署、全SSL数据传输、密码强度策略、跨域访问控制、细粒度的用户权限控制,都是这种能力的具体体现。大型企业和特定行业(如军工、金融等)的企业通常更关注这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