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癌患者的福音:你的家务被AI包揽了看完这句话,问问自己:水槽里的锅碗瓢盆几天没动过?对此,相信各位读者都热切希望有一个机器人来拯救自己。有人问,洗碗机不是已经发明了吗?我不喜欢听到这样的话:你不用自己把碗放进洗碗机吗?没嘴就把盘子都洗干净。洗碗机自然是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精通所有家务的机器人。我们在电影中看过太多的家庭助理机器人,它们主要被设计用来做家务。泡杯咖啡,做早餐,制定行程什么的。比如钢铁侠的jarbis,江哥的傻强,我们介绍的《禁忌星球》里科学家的机器人管家等等,其实这些场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电影了。2016年,扎克伯格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能助手,可以安排自己的活动行程、哄孩子、做早餐等活动。当然,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有四肢的机器人,而是一个智能控制系统,会发出指令让洗碗机、音箱、扫地机器人分别执行。它的功能自然有很多缺陷。例如,由于API接口不一致,导致很多智能家居无法接入,开发时间很长。连扎克伯格都搞不定的事情,离普通人就更远了,目前只能说是有钱人的游戏。那么,我们普通人是否应该与智能家务绝缘呢?当然不是。你现在想做的智能家务有哪些?都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古至今,这个细胞的变化着实不小。比如在中国古代,家庭分工非常明确:男耕女织。一个在外面,一个在里面。那时候没有家用电器,材料也很差。顶多只能洗碗洗衣服扫地打小孩。但今天不同了。家庭分工越来越模糊,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男女基本都要外出打工。儿童、老人、衣食卫生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此时,家政服务的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家政行业,保姆也越来越普遍。据统计,仅北京市家政服务人员缺口就达150万。当人力不足以满足行业需求时,替代产品出现,各种机器人开始大显身手。另一方面,现代人的居住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功能划分十分明显。大多数人在卧室睡觉,在餐厅吃饭,在浴室洗澡。在很多精装小区,连家具的摆放都是一模一样的。人的生活空间被限制在有限的30、40平方米,有可能把空间数字化,让机器人看得懂。家庭功能区的细分,也让不同家务之间的界限更加明显。这样,家政机器人的功能就可以非常单一和精确。AI时代到来后,各类家务机器人蜂拥而至,迅速切入家政市场。目前,市面上的家务机器人按照用途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卫生清洗型。最常见的大概就是扫地机器人了。扫地机器人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它主要依靠安装在机身上的传感器探测前方障碍物,然后在室内反复转身行走进行清扫。在这个过程中,它可以完成自己的定位和地图创建。在洗碗机中,它智能判断餐具的油腻程度,然后自动匹配洗碗模式,比如洗涤剂的用量、洗涤时长、水量等日常饮食类型。机器人做早餐和煮咖啡并不难。英国公司MoleyRobotics开发了一款厨房机器人,它有20个电动机、24个关节和129个传感器。通过学习人的烹饪动作、烹饪时间等,它可以记住一道菜的制作过程。煮汤、切菜、摆盘子甚至在厨房里杂耍都没有问题。情感互动。从某种程度上说,照顾孩子、陪伴老人也是家务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方面,市面上很多语音交互产品,比如智能音箱,都可以算作分担家务。例如,智能音箱可以给孩子们唱歌、讲故事。对于老年人来说,遍布房间的传感器提醒等一系列应用于家庭场景的AI养老产品,也是减轻家务负担的好帮手。购买日常使用。如何增加自己的幸福感?答案之一就是定期扔东西,比如海尔冰箱采用的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并记录食物的种类、放入的时间等信息,提醒用户不要丢东西。需要注意那些临近保质期的成分。除此之外,已经开发了系统来自动购买补货家居用品。通用电气公司在美国推出了智能洗碗机。当洗涤剂即将用完时,可自动连接网店下单,保证了洗涤工作的连续性。整体来看,在家务方面,相关产品已经从简单做起,逐步描绘出替代人工家务的全景。以后对家务的抱怨也可能会逐渐消失。家务虽然难做,但AI还是有一套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家电逐渐实现了智能化,其工作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不需要人为干预。但实际上,所谓的“智能”只能称为“半智能”,仍需人工设置和连接。做好家务,依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另一方面,家务活本身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常说“妈妈”是最了不起的人,因为无论家里的东西多么乱七八糟、多么难找,她总能神奇地让它们在第一时间出现。这反映了家务劳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杂乱无章。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执着于井井有条,大多数家庭仍然保持着定期打扫卫生的习惯。那么,如何应对家务乱象,是智能家政产品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其次,家务的琐碎。扫地、擦桌子、洗碗、洗衣服、收拾房间、捡垃圾、买菜……都是小事,却都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长期的家务劳动会让人心情烦躁,成为很多家庭纠纷的元凶。从这个角度看,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就是耐心,这似乎是解决家务小问题的最好办法。正因如此,在家中连接这些设备仍然存在困难,针对特定场景设计机器人产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目前的智能家务机器人产品是如何初步实现家务解决的呢?从技术上讲,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训练。比如上面提到的扫地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识别路线上的障碍物,而厨房机器人则通过视觉训练,记住人类厨师做饭的动作和程序。冰箱食品的检测也需要视觉处理分析,分析食品的新鲜度。此外,倒咖啡也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做出最终的正确动作,从而达到既定目标。培训过程也值得讨论。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多伦多大学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探讨了建立“虚拟家庭”的可能性。其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虚拟的家庭环境,通过人工演示,训练未来机器人全方位接管家务的可能性。提到的关键方法之一是子任务拆分。所谓子任务拆分,就是不断拆分家务中的某个具体项目,以保证最终家务的成功。比如倒牛奶,涉及到很多子任务,比如以合适的高度和角度倒水,对准杯口,满了就停下来。将这个任务分解成更多的子任务,然后进行反复训练,最终能够倒出一杯既不洒也不溢出的牛奶。因为家务的本质是化“乱”为“不乱”,对智能家务产品的要求自然就高了。不想搬动它倒牛奶,洒了一地,让机器人扫地,地板更乱……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智能家务小助手。在家务劳动中,是否需要人形机器人?当我们回顾过去,AI家务产品还没有出现时,家务场景与技术的结合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令人惊讶的是,每个场景跟上技术的步伐都是不同的。除了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家务活似乎一直都是人来做。以前是家庭主妇,现在是管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看起来并不难。我们上面讨论的主要原因是家务活太复杂太琐碎。不是设立一两个程序就能搞定的,整个过程必须有人主导。在深度学习之前,似乎给机器计时是最方便好用的功能。AI到来后,这一切或许都会改变。它要给机器的是类人的行为,或者理解人的意图。做家务的时代,正逐渐过渡到指手画脚的时代。这就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革新。那么,这里又可以讨论一个老话题了:机器人一定要是人形的吗?目前智能家务产品的解决方案是针对特定场景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机器人,即功能独立、单一。然后通过统一的控制入口连接智能家政产品。类似于以智能音箱为入口的智能家居生态,也可以是智能家务生态。以目前的技术来看,实现这一点并非科幻小说。然而,智能家务不同于家居。冰箱、空调、电视机各有各的功能,不能相互替代。目前,它们不太可能被某个产品取代。但是,家务可以一个人完成:扫地、洗衣、洗碗、收拾房间……也就是说,当其他行业看重机器的某项功能,不一定非得是人形时,智能家务领域可能对类人机器人有一些新的需求。毕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用户可能会一下子少买很多产品。事实上,许多公司已经在研究人形机器人助手,并且可以为他们开发专门的肌肉。那么,未来人形机器人研发成功后,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将智能技术融入到具体的产品中呢?相比之下,构建家务产品的互联互通似乎是一个更好的目标,而做一个勤劳的机器人仆人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哪种方式,广大懒癌患者也是乐见其成。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家务不自己做”,不管解决的办法是什么,让我们快乐的偷懒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