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架构将虚拟化计算和存储集成到同一个系统平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超融合,开始向超融合架构转型,但是超融合架构和传统架构有什么区别呢?超融合架构有哪些优势?大型机架构中使用传统设备相比使用超融合设备增加了实施和管理的难度,后期需要专门的SAN存储维护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与传统架构设备相比,超融合设备节省了机柜空间,提高了用户数据中心(IDC)的资源利用率。功耗IT设备的能耗将决定后期运维的重要成本和支出。存储架构传统SAN架构会极大限制后期虚拟化系统的扩展,而超融合架构则易于扩展。控制器数量传统存储配备2个控制器。当一个控制器出现故障时,剩下的控制器的压力会急剧增加,风险会成倍增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通常采用两台存储设备进行冗余,但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硬件成本和部署时的技术难度。超融合可以提供更高级别的硬件容错能力,可以保证当一个控制器出现故障时,应用系统不会停止,提供稳定的性能。即使多个控制器同时出现故障,也能保证业务系统的不间断运行。数据存储介质传统存储标配无SSD硬盘。如果选择SSD硬盘,价格非常昂贵。要想充分发挥SSD硬盘的性能和作用,对系统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超融合设备标配SSD硬盘,内置数据自动分层功能,无需人工干预即可最大限度发挥SSD硬盘的性能。可扩展的传统架构:当管理员需要更多存储时,他们购买存储;当他们需要更多的计算能力时,他们购买服务器;额外的设备只能满足一定数量级的数据需求,并不能提高系统性能。人员配备不当会导致系统性能显着下降。新设备的安装部署工作量大,操作繁琐。为了降低数据风险,一般需要先关闭整个系统再进行操作。在某些情况下,它会影响用户工作的连续性和效率。超融合可以在不停机的情况下无缝添加其他超融合节点,从而线性提升系统性能和数据存储。动态集群的方法使得计算和存储一次扩展一个节点,因此不需要过度部署基础设施,使系统扩展没有不确定性。数据分层传统存储数据分层是收费功能,需要手动配置功能优化参数,增加维护人员精准配置的难度。超融合分布式文件系统,冷热数据全自动、智能分层,数据热度实时监控,数据及时迁移,保证用户数据最佳读写性能和体验。重复数据删除超融合的重复数据删除功能可以保证更多的IO操作可以在内存和SSD中完成,增加有效的数据存储空间,从而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减少空间浪费,延长存储扩展和更新周期。数据保护在传统存储RAID5的情况下,如果两个硬盘损坏,用户的桌面就会崩溃,或者数据丢失,无法正常工作。只有修复了原有的故障硬件,维护人员才能手动恢复其容错状态,恢复因故障丢失的用户桌面,但无法保证应用数据的完整性。超融合用户数据双副本,超融合分布式文件系统,多节点并行,即使全节点故障,分布式文件系统仅需15-20分钟即可在其他并行节点上自动完成数据重建和恢复到容错状态(可以容忍另一个节点故障)。容灾传统架构:必须借助第三方工具实现容灾,管理复杂,投资高。超融合设备已经具备容灾工具,无需为容灾功能付费,管理简单,简单易行实现从数据容灾到应用容灾的各个层面的容灾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