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人脸识别更便捷、更安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大显身手。同时,还存在一些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如在不必要的场景中过多引入、存在信息泄露风险等。常态防疫好帮手“验证成功,请通过”,刷脸、测温,过闸机,进站“秒通”,无人接触——这是2019年哈尔滨地铁站的一幕黑龙江。今年7月起,“刷脸”网约车系统正式在哈尔滨地铁投入使用。乘客完成手机登记和人脸识别认证后,即可刷脸乘车,甚至无需摘下口罩。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戴口罩扫描脸拿管子。“防疫期间,不摘口罩就可以通过,既方便又安全。”哈尔滨市民刘女士说。哈尔滨地铁集团运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上述人脸识别系统,后台可调取乘客进出站时间、位置等信息,实现精准追踪,成为应对疫情的有效手段。据悉,国内也有深圳、合肥、无锡等城市地铁站实现刷脸测温“无接触”进站上车。人脸识别系统在景区防疫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前期人脸识别登记购票后,抬头,刷脸,快速通过。几秒钟即可进入景区,同时完成测温。与二维码验证、人工验票等传统方式相比,人脸识别无需更多协同动作即可快速入园。这对于减少热门景区排队检票的时间,缓解人工检票的压力,提高景区运营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帮助,也有利于园区信息的收集和追踪。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交通出行、游览景区、去剧院看演出,或进入办公、工地,在人员密集场所实现快速人员核验、测温,成为刚需,对“非接触式”的需求急剧增加。人脸识别技术与红外热成像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人脸识别+测温”,可有效减少人员接触,成为常态化防疫的好帮手。赛道竞争更激烈对于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新冠肺炎疫情只是一个催化剂。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新基建,5G、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落地,助推智慧城市建设。人脸识别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刷脸乘车、刷脸支付、刷脸解锁、刷脸进校园、刷脸登记结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脸识别经常出现在消费中和身份认证场景。人脸识别可以提高识别准确率,降低验证难度,市场潜力巨大。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该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5.1亿元,2010-2018年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7%。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正在加速进入“可视物联网时代”。互联网巨头、行业老牌品牌和众多后起之秀在这条赛道上展开激烈角逐,瓜分着百亿“蛋糕”。海康威视、大华等发挥了规模优势,市场地位稳固,但也不乏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推动行业技术升级的创业企业。2019年行业专利公开量高达6700件,而2009年仅为200件。以往人脸识别往往需要识别整个人脸信息,成都智源汇公司更新优化算法,提取部分人脸信息人脸信息,实现准确识别。“从鼻梁以上到额头以下的信息,足以帮助系统完成信息比对和身份验证。”成都致远汇研发负责人介绍。人脸识别广阔的市场前景受到资本青睐。2019年全行业投资超过65亿元。预计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完善,将会有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哪里找“人脸”人脸识别在为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乱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我手机的人脸识别偶尔能被别人打开。”据悉,人脸识别技术大致可分为2D人脸图像技术和3D人脸图像技术,部分手机采用门槛较低的2D人脸图像技术。收集并对比人像信息,极易被他人通过照片等形式验证,从而破解手机密码。“商家倒卖人脸信息怎么办?”“路过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偷偷叫你刷脸支付!”你必须用卫生纸擦脸。”许多网友抱怨面部信息被过度使用,信息容易泄露。作为生物识别信息,人脸是独一无二的,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更改的。这不同于手机号码、密码等信息的泄露,对信息采集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整顿行业乱象的行动已经在路上。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制定将于2019年全面启动,商汤科技、腾讯、蚂蚁金服、科大讯飞、小米等27家企业已纳入标准制定工作组。企业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应用实践、运维保障等全链条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据相关企业介绍,工作组将围绕个人数据管理规范、技术规范、检测方法等,系统构建人脸识别领域国家标准体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