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你注意过信息安全吗?

时间:2023-03-18 01:58:59 科技观察

近日,来自上海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邵志清提出,在立法保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安全时,应充分考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近年来,有关信息安全保护的提案和议案逐渐增多,信息安全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日前透露,《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草案已经形成。在“两会”推进的背景下,信息安全保护进入新阶段。更多的人选择通过法律来保护信息安全。看似遥远的立法,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事实上,个人信息泄露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成为“家常便饭”。据中消协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10类100款APP中,多达91款APP列出权限涉嫌“越界”,即存在过度采集问题用户的个人信息。这对个人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的风险。近日,一项针对普通民众的调查共收集到5000多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个人信息泄露后如何处理时,52%的人选择通过法律保护个人权利。这个回答从侧面说明了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态度和希望。如今,这样的做法不仅被更多人选择,也得到了国家立法的支持。未来,个人信息的安全也将得到更充分有效的保障。然而,公众对信息安全是否足够重视?其中近半数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信息和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更便捷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在硬币的另一面,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的保护也应运而生。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将承受发展之痛。调查中,共有46%的受访者对“个人信息安全知识”表示“一般了解”、“不知道”甚至“不知道”。超过28%的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淡薄”是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24%的受访者认为法律法规不完善,19%的受访者指出社会宣传是不够的。问题到位。与立法进程的不断推进相比,仍有很大一部分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关注不够。这是下一阶段社会将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大数据环境下,用户总是通过网站搜索记录、手机上网记录、淘宝购物记录等信息获取用户信息,如兴趣爱好、日常生活等。这些数据实际上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的。因此,大数据存在信息采集隐患,安全漏洞多,数据泄露风险高,存在无意识歧视隐患。当一些黑客攻击你时,你存储的一些信息很容易暴露。这些都是关于大数据的隐患。用户隐私泄露,少部分是由于不良习惯的无意泄露,大部分是系统管理漏洞造成的。用户在浏览一些不知名的网站时,总是不自觉地忽略警告,导致信息泄露。当然,有些事情是由于系统管理不合理造成的。因此,您在上网时应注意防范。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如何补救?事实上,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可以将信息泄露的几率降低到很低的程度,只是可能会遮遮掩掩。一旦发现个人信息泄露怎么办?不要惊慌,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补救。1、如今,个人信息往往与银行账号、密码等重要信息相关联。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应立即更改重要密码,以免造成经济损失。如发现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信用卡被盗,需在发现后第一时间拨打银行客服热线挂失并冻结账户。2、如果您发现重要个人信息被不法机构窃取,您可以向公安部门、监管机构、工商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或相关机构投诉。通过正规官方渠道追踪不法分子,在努力挽回损失的同时,防止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