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来自对甲方一位朋友的采访(什么是甲方?请自行脑补)。文章写了很久,一直没有发表。很多程序员除了“恨”自己的上级之外,还常常把用户当成天敌,而不是上帝。在程序员眼中,我们这些用户可以说是蛮横无理、反复无常、固执、吝啬,甚至是变态,本就好看的“上帝”就这样逐渐被妖魔化了。但今天我想从一个真实用户的角度来谈谈软件建设,顺便帮助平反一些“不正常”的用户群体。其实,“家家有难读经”。我叫刘新志,回族人。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某事业单位信息部,从事单位信息化工作。职称称“官”。大家都叫我刘主任,部门里还有一个同事叫张主任。我们两个是亦敌亦友的好同事,也是未来晋升的竞争者。因为热爱计算机行业,尤其??是编程,有时候会免费帮单位做一些辅助应用软件和小网页,但这些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对我来说,技术成就感比钱。我有一种愉悦感,这也得到了上级部门领导的好评。在各种单位会议上,我的名字有意无意地排在了张主任的前面。每个人都明白这个意思。单位的业务越来越大,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也逐渐显现出来,而我作为信息科技的带头人,担当单位的软件技术评审员的角色理所当然的事。我这时候也接触了一些软件公司,不管是外地的还是本地的,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业务人员说的都差不多,比如他们的产品适合以及如何使用。他们的产品可以从内到外保护各个方面。如果产品出现问题,一定是由于用户对产品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或尾款不足造成产品质量莫名下降;技术人员的话也是如此。比如他们的产品技术是绝对领先的,有bug在他们电脑上运行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计算机上的大多数错误都是由我们的大脑损伤引起的。操作。作为一个技术用户,不能代表所有用户的声音,我要吐槽一下,因为作为一个公共机构,无论是对软件BUG的容忍度,还是对各种软件付费的支付,都是比较“优质”的.拖欠工资是我们上级和企业单位的特点。当然,拖欠也没有用。而很多软件开发者并没有以同样的高品质来对待我们这些神。有一次,我们单位打算上线一个业务系统。招标意向公布后,估计有十几家国内外软件公司表示愿意前来采访,介绍他们贴心的产品设计。我在单位有个外号:“刘大公鸡”。因为我这里只看实际的项目运行效果,所以我分得清是非分明,我的字典里没有说情、糖衣炮弹这样的词。也正是因为这个外号,我被领导任命为这个项目的技术把关人。什么是看门人?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名词。软件买得好,建得好,是因为领导眼光好。反倒是因为我品控不好。但是,在我看来,通过一个好的测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防止一些质量不合格的软件混入其中,一方面增加了软件采购选择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分别给这10家有投标意向的企业打了电话,通过第一轮的非正式沟通,决定最终邀请哪些投标。我们单位一般采用邀请式谈判,也就是说每个软件供应商都要先经过我的面试,然后才能进入正式的招标程序。但是别小看试镜,一旦连自己都不喜欢,那就是“作死”。A公司是本地公司。虽然我和他们没有接触,但据同事说,他们在当地软件行业的口碑很好。所以我给他们进行了试镜的“***谈话”。A公司的一位男业务经理如约而至,我清楚地看到她来时只带了一个巴掌大小的公文包。我很高兴他没有带礼物来,否则我会直接送他回家。我的前任在与软件厂商沟通的过程中,因为“经不起糖衣子弹的考验”,被下放到了一线业务窗口。临走前,他对我说“你越巴结你的软件供应商,你的问题就越多”。我相信,我打算坚决不延续前任的作风。A公司的男业务经理好像是个新手。甚至在夸大他们公司产品的特点时,我什至能听到他在几个地方串词。估计他的领导还没有来得及亲自给他调教。我回过头跟他说:看来你对这个项目不怎么重视,提前做的功课也不够。此刻,A男的脸色,就像刚刚在微波炉里烤硬了的馒头一样尴尬。我猜他要是再严肃点的话,脸都要炸裂了。其实我很了解A公司的实力和水平,他们的产品售前售后都做工精良,不然我也不会第一个找到他们。只是酒香真的不怕巷子深吗?男A的业务水平和业内口碑反差太大。说实话,我很想将A公司从名单中剔除,但科长的建议高于一切。这时,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判断力。能力。送走男A后,我打电话约了B公司,是当地的一家软件公司。B男真有大公司的风范和作风。他约好了早上十点见面,结果十点半有个大背头的男人迟到了。男B抽着中国最好的香烟品牌之一,然后翘着二郎腿在我对面坐下。“刘可,你的需求我们完全没有问题,一定会做出百分百让你满意的产品。”大北头吐着烟圈说道。烟圈越来越大,就像一块不断发酵的蛋糕,直到**缠绕在我的脖子上。我很反感脑后的说辞。凡是把数据夸大描述成100%产品的,肯定有很大的隐患。即使技术过关,售后服务也会出现踢球的现象,因为B公司是在我前任手上做的。有几个项目,到了维护期,要么电话无人接听,要么任何功能都变了。这与他们招标文件中体现的7*24小时保姆式服务有很大的不同。我不抽大背香烟。怕抽烟咳嗽死了,就没有后续保障了。同事都说大公司的产品有保障,有安全感,我不这么认为。为了站稳脚跟、占领市场,很多小创业公司不仅在技术上比大公司做的更实用、更贴心,只是一旦这些创业公司做大了,就会重蹈“凡事求大”的覆辙。是大公司的钱”。我差点像送衙门主一样送走大北头。为了加快面试进程,我约了两家陌生的公司C和D同时面谈。这两个单位是外地的软件公司。单位会议室里,C公司和D公司西装革履地坐在会议桌的两侧。当我走进去的时候,两家公司人员的恭敬还差点举手敬礼。我能感觉到C公司的负责人和D公司的负责人在我进来之前已经在身体之外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我特意把两家公司放在一起,让D公司听进去当C公司谈论他们的产品时。C和D听到我的决定都有些意外,但也只能默默吞下黄连——有种说不出来的苦涩。C公司讲得很辛苦,D公司做笔记也很认真。第一次听到这么详细、有针对性的产品解决方案。我发现D公司听到***就频频点头。谈产品和写代码是一样的。高手和菜鸟的区别在于谁能掌握艺术感。#p#接下来是D公司的解说,我发现他们大概是在刚才的这段时间改进了解说的方式和方案的细节。除了对C公司的一些技术环节进行了优化,他们还对C公司没有做出的售后服务承诺进行了改进。我对这种三人式沟通很满意,因为少了夸张,少了粗心的敷衍,少了虚假的售后承诺。同时我觉得C和D也从彼此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也说明市场还是需要竞争才能进步,消费者才能真正受益。垄断只会让我们都哑口无言,吞下黄连。没说什么。一周后,我的试镜结束了,很顺利。我最初推荐A公司、D公司和一家软件外包公司E作为邀请谈判的三个种子选手,在投标条件中选择了***价格。对于中标的选择,我们不能怪我们的用户选择了这个被广大软件厂商唾弃的投标规则。诚然,现在很多软件公司过于注重“利润最大化”。无论你发布多少预算,他们都会坚持预算报价。如果你丢了一分钱,他们就会告诉你,你赔钱了,你干不下去了,公司要倒闭了,等等。招标当天,经过第一轮筛选,ADE的3家企业都拼尽全力。技术方案更先进、更具可扩展性,售后承诺也更贴心。最后的价格自然是低了不止一个。说到这里,我想打断一下。虽然原则上价高者中标,但我们的用户可以选择公布或不公布三个单位的最终报价。也就是说,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我们手中。不是为了坑爹,而是怕真正有实力、服务好的企业因为没有把握好价格而“嫁错人”。经过我们的综合评估,我们还是觉得A公司的产品更符合我们的要求,本地化公司也更容易后期维护和升级软件。D公司是一家外资公司,只能蒙受惨重的损失。外包公司E虽然价格最好,但技术方案不是很理想。估计与公司长期外包生产环境有关。二十世纪的趋势。中标后,A公司迅速派出数名工程师入驻,我为他们提供了一流的硬件环境和明亮明亮的办公场所。然后一切都在“火爆”的气氛中进行。本以为这个项目的建设会这么顺利的过去,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我大吃一惊。我很快发现,驻守现场的5名工程师之间的沟通并不到位。这五个人中三个是开发人员,两个是实现人员,每次我跟实现人员讲需求,另外三个开发人员完成的功能总是和我原来描述的大相径庭。“怎么回事?这个功能我要讲多少遍?”终于在一次小型项目汇报会上忍不住发火了。“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理解它。”保留计划的实施者首先承认了他的错误。我本来还想再发火的,但碍于板村极其虔诚的态度,我只能忍住,然后认真地向板村第101次重复了这个要求。其实说到这里,我想告诉大家,很多用户也是很善良很心软的。一些被程序员描述为幽灵的用户并不存在,或者至少是非常罕见的。就这样,A公司的形象几万次在我心里已经大打折扣,我开始后悔把绣球丢给A公司了。“操,再这样下去,你收拾东西走人,我们有选择另一家公司接手。”看到被改的乱七八糟的需求接口,我终于拍桌子摔破了嘴。我完全以为这种疯狂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但我又错了。“听说你现在外号刘大魔王了?”办公室同事张警官一天早上笑着问我。“我哪里是恶魔?”我疑惑的问道。“听说你上次软件项目建设把A公司的开发人员给糊涂了,他们投诉到天上了,据说其中一个人因为神经衰弱而辞职了,牛逼,真想跟你学学。”张主任笑着回答我。张警官对情况了如指掌,而我却被蒙在鼓里,什么也没说。我狐疑地看了张警官一眼,没说话。中午,我在电梯里碰到科长。电梯又挤又闷。“小刘,我知道你做事急,专心做事,但有时候节奏不能太快,慢一点,发展一个公司也不容易,不要以物待人。如果你推得太快,质量会下降!”科长主动跟我打招呼,可是他的话,再一次让我和尚张二不解。正想反驳科长的话,却突然看到科长身后的人群中躲着一张熟悉的面孔。突然想起来,这个人是A公司的销售主管,经常无所事事地穿梭在我们单位的领导办公室里。只是这家伙故意把头低得很深,以为我是绝对见不到他的。我没有说话。我的情商告诉我,在电梯里只能听领导的吩咐。如果你不假思索地反驳,电梯就会剧烈震动,甚至你可能会惊恐地摔倒。我还是不厌其烦地让A公司的开发人员认真负责地修改功能,直到基本满足我们的技术要求。然而,不亚于坠落电梯的事情发生了。我接到上级通知,因为我所在单位有一项“极其重要”的基层业务研究工作,我被列为“业务骨干”,被免职从事这项工作。张主任负责软件项目的牵头工作。我跑到科长办公室,热情地表示希望先完成这个软件项目的工作,然后再着手进行“极其重要”的研究工作,因为这个软件已经完成了很多原本在招标文件在我“魔鬼般”的协调下。根本没有提到任何功能。在我看来,肯定是帮助单位节约成本,体现效率。科长委婉地“阻挠”了我一会儿,继续表扬我业务能力强。我要深入基层,帮助下属单位职工做好业务帮扶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张主任来给他擦屁股。我握紧了拳头,发誓要毫无怨言地继续做卫生纸的工作。“小刘,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次调动就是上面的意思。说实话,XX的领导对你这次的软件项目建设过程很不满意,A公司也投诉了上面说你们没有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软件建设的正常进行,而且开发了很多原招标文件中没有的功能。科长终于忍不住告诉了我真相,科长的话让我恍然大悟:有些事情的对错,是要看角度的。走出科长办公室后,发现自己紧握的拳头很久没有松开,后来才发现手指抽筋了,很痛,看到这里,程序员还认为我们的客户都是魔鬼吗?其实每个家庭都有一段难念的经文(不管是客户还是你的供应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嘴把这段经文念好,但是我们无法把握经文的作者。博客地址:http://shenyisyn.blog.51cto.com/4968488/143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