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中旬,申城市市民夏先生到徐汇滨江休闲。当他走进“海事大厦”附近的一处公厕时,他惊奇地发现公厕内的造纸机竟然是“人脸识别”智能机型,需要刷脸取出一张小纸条。一张卫生纸……“刷脸捡纸”只是人脸识别技术在上海应用的一个例子。从需要刷脸认证到打开手机各种软件,到使用刷脸进小区、刷脸进大楼、刷脸扔垃圾、刷脸进健身房,人脸识别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申城推进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改造,对原有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已成为一种社会趋势,在形形色色的“智能门禁”“智能垃圾桶”等设备中,“人脸识别”已经成为标配,似乎那t“没有人脸识别不智能”。不可否认,刷脸会带来一些便利。不过,不少市民也纷纷拨打上海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对刷脸背后的隐私泄露隐患表示深切关注。他们质疑,真的有必要到处刷脸吗?去年12月3日,社区强推“刷脸”门禁引发不满。不到一个月,其中一套智能门禁系统被迫拆除,原因之一就是居民对门禁系统中“人脸识别”功能的抵触。在“人脸识别”的众多应用场景中,小区的智能门禁被广泛应用,随处可见。然而,与正大花园小区类似的纠纷却不少。今年1月17日,徐汇区东安路271弄广汇花园的居民李女士拨打“12345”投诉,小区自1月1日起上线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给她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据她介绍,去年12月底,社区曾发布公告称,将上线新的门禁系统。据说社区使用的是公司开发的“人脸识别”系统,这让她无法放心交出人脸信息。不过,社区此前表示,除了刷脸进出外,还将提供刷卡等其他验证方式。因此,倾向于继续使用门禁卡的李女士并未前往物业配合人脸信息采集工作。没想到,新门禁系统上线后,“人脸识别”成为唯一的验证方式,她无法进出大楼,每次其他住户进出都得“偷偷”进去,有时不得不等待很长时间。△图片右侧设施为东安路271弄广汇花园启用的人脸识别门禁。刷脸是目前进入大楼的唯一验证方式。1月19日,记者在光汇花园看到,在小区两个大门的入口处,旧门禁尚未拆除,“大华”牌新门禁设备亮着灯大屏幕,很显眼。屏幕上方,两台摄像头实时捕捉到了大门口的情况。当屏幕上出现人脸时,一个方框会快速锁定识别人脸区域,如果没有注册,将拒绝发布。记者在现场观察了一会发现,设备比较稳定,户籍居民身份识别成功率很高。一些居民对新门禁赞不绝口,称其“快捷”、“方便”、“不用带卡,比旧门禁好用多了”。那么,李女士担心的隐私泄露隐患是否存在呢?记者来到物业处,详细询问了门禁系统的使用情况。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肿瘤医院就在对面,小区内群租高,二房东活跃。采用新的智能门禁是物业委员会的决定。除了方便业主,物业委员会也希望借机使用新的门禁系统,排除二房东和短租。在安装新的门禁系统之前也进行了咨询,得到了大部分业主的支持。据物业介绍,门禁系统的提供商是“街道介绍”,人脸数据仅存储在物业本地,安全性有保障。“在400个业主中,目前只有10多个反对和拒绝使用。”记者建议,屏幕下方有刷卡识别区,为什么不为反对的车主提供刷卡的替代方案呢?物业方面称,这是物业委员会的决定,物业只是执行人,“我暂时只能报一个房号,请保安帮忙打开。”李女士认为,社区对“人脸识别”的大力推动,剥夺了居民的合法选择权。丢垃圾、刷脸是不是过度收集信息?如果说,在“人脸识别”智能门禁的应用场景中,住户仍然可以理解提供个人信息的目的和用途,但在其他一些场景中,对人脸等信息的要求就显得有些“过分”了。市民戴先生日前拨打“12345”反映,为方便业主处理生活垃圾,其所在的宝山区顾村大家园B区已开通时间——延迟处置点和使用过的智能垃圾桶。但居民发现,在处理垃圾时,需要提供很多个人信息,甚至是人脸信息。戴先生不明白,为什么扔垃圾的时候要收集这么多信息?1月19日,记者从古北东路小区北门进入。警卫室后面是一间小屋,上面写着“四密智慧处”。屋内,4个“松鼠精灵”智能设备下卡住8个各式垃圾桶。垃圾箱的打开和关闭由智能设备控制,该设备由扫描二维码的探头、扫描面部的摄像头和触摸屏组成。市民需要点击要投放的垃圾种类,然后通过刷脸或二维码认证,打开相应的投掷口。△图为宝山区顾村大家园B区延迟发货点。△出料口的开闭由扫描二维码的探头、扫描人脸的摄像头和触摸屏组成的智能设备控制。中午,一位居民拎着两袋垃圾走进屋内。她熟练地站在屏幕前,点了下湿垃圾按钮,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圆框,人脸也出现在了框内。来回调整站立位置,使人脸居中,但屏幕仍提示“您尚未激活人脸识别”。再次尝试,智能设施终于认出了这一次住户的身份,并打开了投递口。记者注意到,除了显示居民实名信息外,屏幕上还显示了本月的垃圾堆放数量、非法垃圾堆放数量、账户积分以及该垃圾堆的鉴定结果。△宝山区顾村大家园B区延迟投递点,居民刷脸扔生活垃圾。居民告诉记者,要使用延迟配送点,需要在手机上经过复杂的注册流程,并提供楼号、账号、姓名等信息,才能获得“开箱码”.在智能设备上进一步进行人脸识别后,可以绑定人脸信息,可以用人脸扫码代替扫码。虽然不强制绑定人脸信息,但如果不用每次刷脸都要掏出手机,那就方便多了。“你不怕泄露隐私吗?”几位居民不置可否:“我猜不是。”这个垃圾堆的识别结果。居民戴先生认为,垃圾处理是刚性需求,对垃圾处理行为进行必要的管理无可厚非;但是,平台是否有必要收集大量个人信息,甚至是人脸信息,值得商榷,个人信息是否有足够的保护也是一个问题。人们很担心。公厕、健身房……“刷脸”越来越多除了上述社区的应用场景,上海的“刷脸”场所也越来越多。为什么厕所要用人脸识别?日前,记者也来到徐汇滨江,发现了位于“海事大厦”南侧的公厕。市民夏先生说起厕所门口右手边的“守联”人脸识别送纸器。“看这里三秒,纸会自动弹出。”根据机器提示,记者站在正前方,抬头看着屏幕。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人脸识别完成,纸从右下角的出纸口出来。刷脸一次,机器吐出6段卷纸。此时再看摄像头,机器会重复语音提示“您已经使用过一次,请稍后再试”,屏幕会显示“距离下次使用还有9分钟”。可见,人脸识别的主要目的是限制一个人在10分钟内只能取纸一次,避免如厕者重复取纸造成浪费。△徐汇滨江“海运大厦”南侧公厕内的“守联”人脸识别送纸器。刷完脸后,右下角吐出一小片卫生纸。人脸识别送纸器“解放”了公厕管理员的部分工作。她对记者说,“记住你就好,不要让你带多了。”“放一大卷纸进去,够用两三天,挺好的”。据悉,上述设备已安装在徐汇滨江的三个公厕内。记者在现场也注意到,取纸机其实提供了扫码取纸功能,但默认开启人脸识别功能。除非厕所使用者故意挡住他的脸,否则他无法避免被刷。那么,机器采集的人脸信息会不会泄露呢?或许是为了打消如厕用户的顾虑,机器下方的大屏幕上滚动着一条“温馨提示”,称该机“只是暂时记录特征”、“定时删除,不存储人脸”。信息”,并强调“该设备已通过公安部安全监测中心检测认证”。△“守联”人脸识别进纸器下方显示,人脸信息“定时删除,无人脸同时,闵行区市民肖女士也反映,由于所在的运动会所正在装修,她被临时安排到银都路的另一家店面。她发现人脸识别进出门店,虽然配合人脸信息采集,但担心个人隐私也会被泄露,记者近日在健身房看到,健身房启用了“UFACE”人脸识别系统,管理会员,会员到店后,只需在前台机器刷脸签到,即可刷脸进入健身房、游泳池、更衣室。该体育俱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是为了提升会员的使用体验。方便。”该负责人强调,俱乐部在采集人脸信息时征得了会员的同意,信息也存储在本地,不联网。如果会员担心信息泄露,可以要求撤回。随时刷卡,俱乐部会在后台删除人脸信息△银都路某体育俱乐部使用人脸识别设备管理会员出入,人脸识别技术是否被滥用?引起申城市民关注的是,在记者走访的几个场景中,人脸识别确实可以提升管理效率,但人脸识别并不是唯一需要的解决方案,在担心隐私和安全的同时,是否有必要收集个人信息、是否有必要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也受到质疑。以小区智能门禁为例,一些小区选择使用政府部门统一部署的“智能安防”项目。除了人脸识别,还提供了传统的卡片验证方式,推广时冲突较少。但是,如果非要到处刷脸,强行让人接受合作,很多市民认为是“虐待”。△图为徐汇区上角社区使用的“智慧安防”人脸识别智能门禁。居民正在识别并打开访问控制。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安全、隐私和歧视等风险。人脸识别的使用边界在哪里?上海科学院人工智能课题组李辉博士认为,政府应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采取规范措施,在技术创新和监管之间取得平衡,使其更好地服务上海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据李辉博士介绍,欧盟和美国都对人脸识别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例如,欧盟于2018年实施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第9条规定,生物识别数据属于个人数据的“特殊类别”,除某些特殊情况外,不得处理此类数据,即,原则上遵循“原则禁止,特殊例外”。美国国会目前正在审议的《商用人脸识别隐私法草案》也禁止商业机构在未经个人明确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国情不同、需求不同,必然导致治理方式不同,但“科技向善”的理念是一致的。从去年开始,我国也出台了很多关于生物识别信息采集的规定。例如,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5条规定,对生物识别信息等自然人个人信息的处理,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天津等地不久前也出台地方性法规,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他建议结合《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相关制度,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防止滥用,实行人脸识别实施申报制度。识别应用。如果人脸识别系统在居民区安装使用,首先要按照“人民城市由人民建设,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鼓励公众参与技术合理性评估。应用程序。其次,相关部门应根据《网络安全法》评估人脸识别系统的安全等级;该规范还应包括针对滥用面部识别技术的问责制度。试点监管沙盒等机制,将对人脸识别技术及相关企业进行包容、审慎、创新的监管。同时,在人脸识别系统的应用中也要注意包容,提供替代手段,尊重拒绝新技术的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的选择权;此外,还应制定相应的伦理规范。针对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歧视等风险,开展伦理道德等社会规则和风险防范干预措施研究。“据我了解,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经在会同立法机关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研究,相信会因地制宜做出具体规定和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