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汉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在西安召开。众多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趋势,探讨国家智慧教育政策引导、前沿技术引领、产品应用转化与落地,进一步探索智慧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认为,智慧教育是以大数据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计算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科倾向、思维类型、情感偏好和能力潜力。实施个性化教学,实现个性化培养和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他表示,人工智能是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广泛应用,将改变教育的时空场景和供给层次,使大规模前提下的个性化、多元化教育成为可能。目前,智能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将推动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向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转变,同时缓解贫困地区师资短缺和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改变办学形式,拓展学习空间,提升学校服务水平,形成更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将改变治理方式,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资源精准配置,加快形成现代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子说,很多专家对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充满期待。“有了‘IN课堂’的智能作文批改系统,农村孩子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优质师资。”周建设以现场展示的一款智能产品为例,通过简单的“批改-评价”步骤,人工智能助手可以对提交的作业进行详细的批改和点评。2秒汉语作文,在部分偏远山区的试点应用表明,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作文水平大幅提升。”公益行动。捐赠一系列智能教育产品,让更多的人让孩子享受科技带来的智慧,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实现更多样化、更精准的智能引导和过程评价,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认为,人工智能学科的特点和未来发展形式给教育和学习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它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和更高的历史地位,推动智能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合理规划智能教育的发展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