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电信高校争我地盘,谁说了算?

时间:2023-03-17 15:55:42 科技观察

中国IDC圈9月8日报道:《如果说G3是3G,那国美就是美的》、《新翼一代,革命失老土》、《亲!土!还是用2G爬!》..随着新生们陆续到校报到,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校园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的激战。校园里随处可见这样“欢迎”的标语。8月27日,南京某高校大量学生发现宿舍原有固网宽带突然无法上网。事后校方回应称,光缆被切断是校方安排的校园网正常割接。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断线的真正原因是学校更换了电信运营商。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最终上演了这样一出砍断光缆的恶性事件。9月3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在贵州安顺,有电信运营商组织车辆接送新生。可当车辆抵达校园时,难以想象的一幕出现了。负责接送学生的工作人员要求被接送的学生在同意办理业务后方可下车。近日,媒体爆出一则血腥新闻:某地两家电信运营商争夺校园业务,造成人员受伤。校园市场一直是三大运营商的必争之地。虽然校园业务不是运营商利润的主要来源,但随着3G时代的到来,在校学生成为了3G业务最活跃的用户。尽管校园营销赚不到多少钱,有时甚至会亏本,但运营商知道,谁抓住了学生的潜力存量,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优质客户资源。因此,每到开学季,各路干员便各显神通,纷纷使出杀手锏。今年,3G除了延续往年话费充值送终端、话费充值送话费等一系列优惠活动外,更成为运营商推崇的一颗“明星”。为了迎合“90后”学生的消费特点,各大运营商不遗余力地为这群人打造专属品牌。8月,中国联通“我拍”和中国电信“天翼i特”双双正式上线。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与中国移动拥有超高用户数的“动感地带”一较高下。为了争夺客户,运营商除了正规手段外,还有自己的绝招。录取通知书上夹电话卡、与学校签订排他性协议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早已屡见不鲜。为规范该领域的竞争,工信部于今年6月出台《关于规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校园电信业务市场经营行为的意见》,要求运营商在开展校园营销时不得与学校签订独家协议,不得诽谤竞争对手,并与学校进行比较。竞争对手的通信网络和电信终端设备的宣传或任何影响竞争对手正常经营的宣传。尽管工信部的“大棒”高高悬起,有用户的利益诉求,但仍有地方运营商不惜为争夺市场份额“自相残杀”,他们失火并不少见。众所周知,学生人数众多,但消费能力有限,不太可能承担过于昂贵的通讯费。运营商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在价格上大做文章。据了解,目前校园市场运营商的竞争形式还大多停留在低资费、免终端、免话费、现场路演、现场抽奖等较低层次。尽管深知价格购物很容易让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但运营商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进来,没有人愿意放弃校园这块“香饽饽”。近年来,因争夺校园市场而引发的恶性竞争事件逐年增多。在行业竞争中,学生往往处于被营销的尴尬境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消费者,又是弱势群体和受害者。运营商为了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专家表示,校园市场恶性竞争的根源在于电信运营行业自律意识薄弱、相关法律缺失和政府监管缺位。如何培养用户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而不是仅仅依靠垄断优势和强制手段,是运营商需要思考的问题。推荐理由:9月初,一年一度的电信运营商校园争夺战如期上演。与以往张贴广告、请名人的欢乐景象不同,今年的战争尤为惨烈,割光缆、逼商,甚至伤人。按照一般逻辑,竞争越激烈的行业越透明。商家的火爆不应该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好处。然而,在这场明争暗斗中,消费者却屡屡被商家牵着鼻子走,本应取缔的相关规定在一些地方成了一纸空文。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用户的满意。正如运营商的宣传口号所言,如果消费者真正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用户自然会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