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业务与数据的闭环业务与数据,可以理解为一种映射关系,数据是数字世界中业务的另一部分.例如:衣服鞋子的尺码,喜欢吃什么食物,喜欢看什么文章,什么时候起床睡觉等等,这些个人数据都记录在云端,这是你在数字世界中的映射。网上流行一句话很有意思:手机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那是因为你在里面存了一段数据。相信大家都知道,手机使用频率越高,记录的个人数据越多越好,使用频率也会越高。业务和数据是这样一种闭环促进关系:业务上线越全面、越深入,就会有更多的数据反过来赋能业务。业务数据化业务在线,存储业务产生的数据,记录业务;数据业务化对收集到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业务状态,指导业务发展,提高效率;▲图1业务与数据闭环02认知:数据、信息和知识接下来说说数据分析环节。在此之前,我们先来宏观的了解一下从数据到决策的过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数据记录着:年龄、身高、体重、消费金额、运动步数等等,单纯看这些数字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仔细思考数字背后生动的因果报应(灵性业力))服务(灵魂)。生意是有灵魂的!当我们从这些数字中发现业务背??后的信息,然后将这些数据和信息转化为一套规则来辅助我们进行决策(知识)时,数据就会变得非常有价值。这个过程是:从数据到信息再到决策(知识)。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体温39度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的信息就是你发烧了,你做出的决定(知识)就是你需要去医院看病治疗。对于上面总结的从数据到决策的过程,我们常说我们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来做决策。这种说法虽然可以,但是不够直接。事实上,我们的决策是基于对业务的理解,而数据是帮助我们加深对业务理解的工具。数据赋能业务一般要经过四个环节:数据表征、商业理性、商业战略和行动模式。一开始,我们通过数据评估业务状态,发现异常的业务表现,然后综合分析数据并结合一线调研反馈,反复进行猜测和数据验证,找出数据表现背后的业务原因,以及然后想好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落地执行,监控后续效果并不断迭代,直到问题解决,业务发展走上正轨。下面以刚才生病发烧的例子来详细解释数据赋能业务的过程:体温39度是一种数据表现,背后的物理原因是发烧(业务原因)。你躺在病床上,护士过来给你输液(行动方式)。这些程序完成后,您将被要求持续测量体温(监测着陆效果)。如果发烧不退,可能需要继续输液和吃药(不断迭代经营策略),直到最后体温恢复正常(问题解决),身体进入健康状态(业务发展中)正轨)。03业务策略闭环分析数据定位业务问题,基于业务理解,确定解决策略,最终对业务产生正向影响。在整个过程中,业务战略有两个闭环:逻辑闭环和业务闭环。逻辑闭环的数据分析过程必须是逻辑闭环的,论据必须能够支持结论的成立;闭环业务战略在业务上的实施必须闭环,迭代调整;两个闭环相互影响,首先要做的是对逻辑闭环进行论证,确保结论成立。真正落地的时候,业务可能不行,所以需要在新的业务理解的基础上,不断迭代论证逻辑,形成新的逻辑闭环,然后再落地,直到业务能够顺利运行。所以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类问题:一是相关的逻辑闭环没有落地,也就是说策略的逻辑论证没有问题,但是在业务上离顺利运行还差得很远;业务闭环相关策略未落地或已落地反馈周期过长,导致业务理解仅停留在当时分析数据的点上,没有验证反馈;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业务战略是否扎根于我们的工作呢?主要分为两步:深入思考战略制定的业务假设是什么?确定业务假设是否有效的研究?比如:你为B端商户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权益方案,希望吸引商户往平台方向做生意。假设权益方案在逻辑上是正确的,但如果真的有效,则涉及到一些商业假设,需要建立:平台能很好的触达商家,商家也能看懂权益方案;权益方案的细节,商家真的很关心;……那么就要考察一下,这些商家的假设是否真的成立?如果成立,那么该策略有效的概率就会很高;如果商户无法理解复杂的权益方案,或者商户根本不关心权益,则说明经营策略不接地气,需要及时调整。当然,对策略是否有效进行预研验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有时研究结果并不能直接推断出策略是否有效,因此需要设计一个设计良好的实施方案并快速迭代验证。最后以类比的方式判断一个人是否懂业务:如果这个人整篇都在讲数理逻辑而没有进行业务判断,或者某些业务判断明显站不住脚,那么这个人大概率是不懂业务。要做出正确的决定,首先要在逻辑上成立,在商业上也要有可行性。04数据分析与指标体系如今,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发展,整体都在向数据化方向转型,数据也越来越重要。企业需要数据资产来保持行业竞争力,产品需要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迭代,运营需要用数据来评估活动的效果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思维和分析能力将逐渐成为横向能力并被所有人掌握。大家都知道数据分析绝对是未来的趋势。所以我觉得大家在这个窗口期选择数据字段是非常明智的。建立指标体系是数据分析的第一步。数据指标中心是规范指标开发和管理维护的系统。对指标的组成部分进行解耦和分离,在逻辑表中进行规范定义。在此基础上,后续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则。自由组装实现自定义指标功能。在我们日常的数据工作中,指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指标来源于业务的场景呈现,业务也通过指标看透问题。但是,由于它们如此重要且使用如此频繁,因此指标也以各种方式出现。困惑、难用、难找等。因此,我们必须有一套合理、合规的指标治理方法,并将这套方法转化为工具,通过固定的流程来约束原本不可控的行为。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指标治理的方法论有哪些?而这些方法是如何设计到系统中去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据指标中心。05如何建立指标体系1、首先,明确指标,归纳到相应的学科领域。指标的本质是一个量化的目标,比如一个常见的例子:①我们想把用户的盘子做大,对应的量化指标是注册用户数;②我们要统计今天的销售额,对应的量化指标是支付总额;③我们要衡量一个活动的效果,对应的量化指标就是下单率。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常用的几类指标有存量指标(注册用户数)、成交指标(支付金额)、转化指标(下单率)、其他比例、统计、排名等。不常用,这里就不多说了。这些不同类型的指标分散在我们产品的不同功能模块中,为了更好的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我们需要按照主题域对这些指标进行归集。主题域是在“仓库模型中心”中创建和定义的,这里只需要将相应的指标分配给相应的主题域即可。2.然后拆分原子指标和派生指标。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原子指标和派生指标这两个概念是什么。①原子索引:是事实表中某个字段的统计值(sum、count、max、min、avg),如订单用户数、订单金额等;②衍生指标:基于原子指标,结合维度后生成的指标,比如过去一天商城下单的用户数,本周金牌会员在商城的下单量等。原子指标没有商业意义,它们只是预定义的代码片段。业务中使用的指标基本上都是派生指标。3.然后定义原子指标和派生指标的生产逻辑。本章开头有一句话:“对指标的组件进行解耦和分离,并在逻辑表中进行规范的定义”,这个解耦和定义的过程就是将一个派生指标拆解成原子指标的过程、时间段、限定维度、聚合粒度,然后重新组装生成新的衍生指标:在上面的例子中,可以这样理解:①统计周期是这个原子指标统计计算的时间范围,即本星期;②聚合粒度是指标的主体,即按照哪个维度进行聚合,这里是黄金会员;③限定维度是限制原子指标的计算范围,这里限定为商城,即只计算与商城相关的数据;④原子索引是针对某个字段预定义的计算规则。这里是订单金额的累计。4.最后通过指标管理平台规范指标的制作(1)规范的指标命名和命名规范对于后期大量指标的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当指标很多的时候,往往需要使用搜索功能查找指标,检索的前提是您对该指标有一定的预认知。这就需要我们规范指标的命名。索引命名规范有以下三个要点: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最好在不看注释的情况下看到索引名称就知道其含义、归属地等;②统一格式:每个索引的格式相同,通过不同模块的名称拼凑而成;③生成统一性:原子指标的规范与其继承的派生指标的规范一致。以商城相关指标为例:①所有业务订单和支付指标,默认以主订单为统计口径,不带“主订单”字样,如商城下单数;当统计口径为“子订单”时,需要在名称中注明,如:商城下单数量;②所有与人相关的指标默认以“注册用户”为统计主体,无需包含访问次数等“用户”相关词;当统计主体为“游客”时,需在名称中注明,如:游客到访次数;③未明确业务范围的指标默认为平台指标,无需包含“平台”相关词,比如过去30天支付过的人数。如果有限定业务范围,需要加上业务名称,如:mall——最近30天支付过的人数;④没有指定时间段的指标默认为“近1天”(但需要保存小时的粒度,方便后续下钻),不需要填写与“时间”相关的词,如注册人数。如果有限定时间范围,需要加上时间段:如:最近7天的注册人数。完整的命名规范为:商城(业务板块)+用户(实体)+最近7天(统计周期)+新(业务动作)+子订单(类型)+单日(区间周期)+平均(统计计算规则))+支付金额(原子指标),如:商城-近7天用户新增子订单日均支付金额(不存在的部分可留空,如:商城-累计支付)数量)。(二)标准化统计口径当指标主体为实体(名词):旅游者、用户、商品等时,只需将单位定义为“人/人”。如:游客数、用户数、产品数。当指标为业务动作(动词)时:如点击、支付、下单等,除了定义单位为“次数”外,还需要考虑与该动作关联的实体的单位,比如“商品”,需要多定义一个单位“交易次数”;当是“用户”时,需要多定义一个“人数”等;因此,一个订单的指标action会有多个不同的统计口径:下单数、下单人数、下单数、下单数、下单金额...定义指标名称时,需要⑶标准化指标层级我们都知道,随着公司的发展,产品不断迭代,功能的增减和业务的变化必然影响指标的发展。一些旧的指标不断更新或丢弃,同时新的指标也在不断增加。这时候,指标的管理也成了一个问题。谁制定哪些指标?以后谁来维护……更好的方案是把指标分为两级:①一级指标:原子指标和一小部分整个平台的核心指标,收集了各业务部门的需求后,由数据中心统一制作,有完整规范的开发流程:需求-评审-排期-开发-测试-验收-上线。所有维护管理工作由中台负责;②二级指标:即派生指标,由各业务部门通过指标中心生成。没有严格的开发过程。各业务部门根据需要自行创建,但需遵守命名规范。所有维护和管理工作都在内部进行。06业务合作与职责边界指标中心完成后,需要明确整个数据分析过程中各个角色的职责边界。公司在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会涉及多个部门的协作。业务产品经理:负责协调研发、测试、设计等部门,根据实际业务需求推出产品;数据开发工程师:根据数据产品经理的需求,按模型、按主题处理业务数据;数据分析师:建立系统的分析框架,评估业务状态,定位业务问题,指导业务发展;数据产品经理:负责协调数据开发同学对业务数据进行模块化、系统化,同时将业务分析框架商业化,提高数据赋能效率;运营:根据业务方向,通过短期激励活动,引导用户实现产品的长期价值;在实际工作中,会涉及到更多的部门,比如算法部、研发部、用户研究部等,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具体合作流程:一是业务产研团队根据实际需求推出产品。业务数据采集完成后,会同步到数据仓库。数据开发工程师根据数据产品经理的需求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分析师将对业务进行全面、逻辑的拆解和分析,配合数据产品经理将分析框架沉淀在数据产品上。数据分析师、数据产品经理、数据开发工程师一起构建整个业务的数据体系,然后对外输出:评估业务状态、用数据支撑运营活动、分析产品迭代效果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