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无论是简单的机械动作,还是复杂的感知任务,人工智能的力量都可圈可点。而且,随着机器学习、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的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处理任务的效率和准确性也将得到提升。由此产生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人工智能的突破意味着各种工作都面临风险,技术性失业的威胁迫在眉睫。是夸大其词还是真的?当“机器换人”冲击劳动力市场时,最大的威胁是什么?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引擎,带动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应用广泛,从工业化农业到金融教育,从数字政府到智慧交通,再到司法医疗和零售服务,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并且从技术角度来看,受益于计算机能力的发展、数据可用性的提高、机器学习等算法的发展和完善,未来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进步几乎是绝对的。“机器换人”既是“进行时”,又是“将来时”。而这直接冲击到劳动力市场,带来新一波的就业焦虑。确实,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从机械织布机到内燃机再到第一台计算机,人们一直担心被新技术取代。在1820年至1913年的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农业部门就业劳动力的比例从70%下降到27.5%,目前不到2%。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经历着类似的变化,而且结构转型速度更快。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中国农业就业比重从1970年的80.8%下降到2015年的28.3%。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兴起,美国相关研究机构于2016年12月发布报告,表示在未来10到20年内,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的工作岗位将从目前的9%上升到47%。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份报告,到2055年,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预计将取代全球49%的有偿工作,其中印度和中国可能受到的影响最大。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中国51%的工作岗位有可能实现自动化,这将影响相当于3.94亿个全职工时。从人工智能替代就业的具体内容来看,不仅绝大多数标准化、程序化劳动可以由机器人完成,甚至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非标准化劳动也会受到冲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工具作为机器出现,并立即成为工人自身的竞争者”。牛津大学教授CarlBenediktFrey和MichaelA.Osborne曾在他们合着的一篇文章中预测,在未来二十年内,大约47%的美国员工将对自动化技术产生微弱的“抵抗力”。换句话说,白领也会像蓝领一样受到打击。在会计、金融、教育、医疗等各个行业,大量的工作岗位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工作方式。在速度、准确性、连续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可胜任重复性工作。虽然白领的冲击并不意味着完全替代,但人工智能的加入必然会减少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劳动力市场对自动化技术的“抵抗力”相对弱一些。同时,面对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在高端研发等少数前沿创新领域,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偏好仍在继续。这导致高技能和中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高技能劳动力就业需求大幅增加;一般生产领域低技能劳动力去技能化趋势加剧。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研究人员利用1990年至2007年的美国劳动力市场数据,分析了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对就业和工作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美国劳动力市场,机器人使用占总劳动力的比例,每增加1%,就会导致就业减少1.8%-3.4%。不仅如此,还让工人工资平均下降2.5%-5%。技术性失业的威胁迫在眉睫。“机器换人”创造未来就业当然,对自动化的恐慌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自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以来,人们周期性地遭受被机器取代的强烈恐惧。几个世纪以来,这种恐惧总是被证明是虚惊一场——尽管多年来技术不断进步,但人类总是需要新的工作岗位,足以避免大量永久性失业的人。例如,过去有专门的法律工作者从事法律文件的检索工作。然而,自从引入能够分析和检索海量法律文件的软件后,时间成本大幅下降,需求量大幅增加。因此,法律工作者的就业不降反升(从2000年到2013年,该职位的就业人数每年增加1.1%)。再比如,ATM机的出现,导致银行员工大量裁员。从1988年到2004年,美国每家银行分行的平均员工人数从20人下降到13人。但经营每家分行的成本更低,这反过来又让银行可以开设更多分行以满足客户需求。结果,1988年至2004年间,美国城市的银行分行数量增加了43%,银行员工总数也随之增加。过去的历史表明,技术创新提高了工人的生产力,创造了新的产品和市场,并进一步在经济中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那么,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历史规律可能会重演。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正在通过降低成本、带动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德勤曾分析英国1871年以来的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发现技术进步是一台“创造就业的机器”。因为技术进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价格,增加了对商品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带动了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从人工智能开辟的新就业空间来看,人工智能改变经济的第一个模式是通过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实现新功能,带动市场新的消费需求,从而直接创造一个新兴产业数量。并带动智能产业线性增长。中国电子学会认为,每生产一台机器人,至少可以带动机器人研发、生产、配套服务、质量管理、销售等四类岗位的劳动。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大数据驱动为主流模式。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过程中,随着大量智能化项目的应用,不仅需要大量的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等岗位,而且由于数据处理环节还需要大量的人才。人工操作,因此对数据清洗、数据校准、数据集成等通用数据处理人员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而且,人工智能还将带动智能产业链中就业岗位的线性增长。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智能化大发展,也将带动各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打通上下游就业市场。此外,随着物质产品的丰富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优质服务和精神消费产品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对高端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将逐渐增加,这将创造服务业大量新增就业。麦肯锡认为,到2030年,高等教育和医疗的发展将在全球创造50-8000万个新的就业需求。从岗位技能来看,将替代更多简单重复的劳动,创造一大批高质量的技能岗位。这也意味着,虽然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但短期内,在中低技能劳动力市场背景下,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影响仍不小。严重。应对“机器换人”时代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或少数行业的变革,而是整个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并进一步产生巨大影响就业上。当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多层次、阶段性发展,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也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解决和协调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是当前和未来的响应。“机器换人”的关键。首先,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对就业带来的短期或局部挑战。有必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缓冲人工智能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比如,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拓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相关领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就业。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市场的创造力。只有合适的激励机制和合适的人才,才能对冲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冲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是让成千上万的企业家涌现。在万千企业家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推动政府修路修桥,进而进一步助力企业发展。二要高度重视新技术对传统岗位可能带来的潜在替代风险,重点关注中端岗位人员的转移再就业。事实上,人工智能会淘汰多少、创造多少、创造出哪些新的就业岗位,并不完全是由技术决定的,制度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中,帮助个人和企业创造性地创造新工作机会的能力和灵活性有多大,是由制度决定的。例如,失业人员的能力是否可以改变?如何帮助他们改变能力?这些也是系统需要考虑的问题。政府应给予足够的支持,成立非政府组织,为失业人员提供培训,帮助他们适应工作要求的变化。最后,工作是一回事,他们产生的收入是另一回事。从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影响来看,需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的影响,重点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收入下降问题。中等收入群体。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现象:标准化、程序化程度低的高收入和低收入职业的就业比例持续上升;中等收入职业的比例反而趋于下降。这是一种明显不同于以往技术进步的就业收入效应,使得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着比低收入群体更为尴尬的就业局面。对于这种情况,如果过去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仍然停留在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而中等收入群体得不到及时的有效关注,很容易形成新的低收入群体。——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收入群体。群体和分布不均,即中等收入群体因技术进步而表现出收入停滞甚至下降的特征。当前,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关注。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方式上,不仅要重新面对劳动关系进行治理,更要走出过去“强者愈强”的产业化技术逻辑,用更广阔的视野,更多元化的方法,更有效的策略,就是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应对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