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个人隐私“喂”给人工智能

时间:2023-03-16 22:41:19 科技观察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IBM近日被指控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在照片分享网站Flickr上获取了约100万张照片.照片,用于训练其人脸识别算法。  当个人隐私变成“数据”  据报道,IBM研究人员在一篇公开论文中详细描述了使用这些照片进行人脸分析的步骤,包括测量五官之间的距离等等。研究人员写道,通过使用头部和面部的47个界标,可以对人脸照片进行许多可靠的测量。  对于科技公司来说,这些照片的价值不言而喻。庞大的图片数据集有助于更准确地训练人脸识别算法,从而可以从不同的照片或不同的场景中快速识别用户。  不过,照片中的那些人大概也没想到,他们的人像数据会以这种方式被科技公司收集,并“喂”给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不知不觉成为人脸识别技术的迭代升级。“食物”。  IBM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它非常重视用户隐私,一直谨慎遵守隐私原则,并表示用户可以选择退出数据集。  话虽如此,选择退出的意义应该是用户在获取肖像数据之前就知道自己的肖像数据将被用于其他目的。在这起事件中,很多用户的隐私都在不知不觉中被侵犯了。  业界公开的秘密  如果你的头像是那100万张照片中的一张,那就有点奇怪了。但对一些人来说,IBM的所作所为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这只是一个公开的行业秘密。  《麻省理工技术评论》的官网发表文章称,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一直在从互联网各个角落收集大量数据来“喂养”那些饥肠辘辘的机器学习算法,因为这些算法的训练需要大数据的支持数据。文章称,社交平台Instagram上的照片经常被科技公司作为获取图像数据的来源,而照片的内容标签往往与照片的内容相对应,这使得开发者更容易对数据进行标注。  除了社交平台上不知情的照片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不当使用个人隐私的担忧也存在于其他场景。  比如最近很多商家把人脸识别技术引入收银台,推广刷脸支付。消费者刷脸支付时,人脸识别系统也会抓拍到他们的面部肖像。关键是,这些人脸会不会像Flickr上的照片一样成为训练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数据?甚至在没有征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提供给其他商家用于其他用途?这些都值得一问。  可能被侵犯的个人隐私不仅限于面部肖像。现在各种应用软件都可以让用户在语音识别技术的支持下进行语音输入。但声纹是重要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这些语音数据被商家获取后如何保存和使用?要知道,一旦声纹数据泄露,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目前的语音技术,合成出真假难辨的语音,用于电话诈骗等恶意企图。  虹膜识别、指纹支付、文字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申请过程中也无一例外地可能涉及个人隐私问题。  用户知情同意是前提  人工智能时代正在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越来越透明。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公民的个人隐私也很容易被推向灰色地带。  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获取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要保证用户的知情权;用户应该有权选择不向人工智能“喂养”个人隐私。  要实现这个目标,单靠行业意识可能是不够的。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才是硬道理。  就在IBM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际,两名美国参议员提议通过一项新法案《商业面部识别隐私法》,对科技公司使用面部识别技术施加一定的限制。  该法案提出,禁止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商业面部识别技术收集和共享数据,以识别或跟踪用户。新法案还将要求企业在收集人脸识别数据时明确告知用户,只有在用户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与第三方共享。  可喜的是,今年两会期间,我国在相关领域也传来好消息: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纳入其中当前的五年立法规划。  期待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能干的同时,也会越来越懂得尊重个人隐私。  延伸阅读  欧美学者表达担忧《一般数据保护条例》  在过去的一年里,技术发展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似乎愈演愈烈。近日,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教授让·梯若尔等多位知名学者现身杭州,就“数据隐私与科技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018年5月,欧盟颁布的号称史上最严的GDPR(《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开始实施。Facebook等巨头公司接连收到来自欧洲的天价罚款。与此同时,关于隐私保护政策的争议不断。有人呼吁制定更严格的隐私保护法规。许多专家认为,欧洲严格的数据保护法规不适合在全球推广。面对未来的大世界,隐私只是一个小问题。  在讨论中,欧美学者普遍对欧盟出台的这项数据保护条例表示担忧。让梯若尔认为,规定过于复杂,如果不允许收集数据,无异于“想倒洗澡水就把婴儿扔出去”。美国伯克利法学院教授詹姆斯·登普西直言,当前对隐私问题的研究需要更充分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知识来支持和完善。  《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在隐私方面存在很大的地区偏见。中国比欧美更认同“数据隐私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98%的中国受访者认为数据隐私是良好公司治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中国企业不重视隐私的普遍看法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