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喊了半天的AI呢?

时间:2023-03-16 19:37:35 科技观察

人工智能发展至今,经历了三波浪潮。前两波由于当时的技术环境等原因受阻,最终大潮退去,留下感叹和遗憾。如今,随着技术环境的成熟,算法、算力、数据的不断升级完善,第三次AI浪潮又来了,而且比前两次来得更加猛烈。这只名叫“阿尔法”的狗在围棋上打败了人类,人们发现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人类强。大街小巷都在谈论人工智能,大家可以一起期待未来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算法工程师成为企业招聘的宠儿,大型互联网公司开始花高薪引进算法人员,希望能在这波浪潮中抢占先机。无论是科技创业公司还是传统创业公司,都需要在对外宣传PPT中触及AI的概念,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投资人的关注。人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场景,似乎很快就要实现了。然而,普通人不知道的是,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仍然遇到了一些困难。01AI落地遇到的困难这一波与前两波不同的是,前两波主要是学术界参与,但这次除了学术界,更多的是产业界参与,而这一波人的目标是通过商业化实现盈利,能够真正卖掉AI。人工智能要真正被付费,就必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现在说到AI的关键要素,除了“算法”、“算力”、“数据”这三个要素之外,还多了一个“场景”的要素。人工智能技术必须在特定的场景下落地,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毫无疑问,这个“场景”元素是让第三次AI浪潮得以延续的关键元素。喊着“落地”的口号,AI世界开始招兵买马,开始大刀阔斧的行动。然而,实际情况是,近两年AI热潮遭遇寒潮,大量AI企业亏损倒闭,投资热情大幅下降。剩下的企业也都沉默了,有的在挣扎求存,有的在积蓄力量,寻找机会。02原因分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AI难以落地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1、纯技术型企业很难生存。市面上的AI公司按类型大致分为基础型、技术型和应用型。基础公司主要提供底层软件框架或硬件平台服务。应用公司一般专注于几个行业的封装解决方案,而技术公司主要专注于深度学习算法,并将其封装成API供外部系统调用。一种上层应用赋能。首先,这种纯技术型的公司过于强调算法研究,忽视了用户、产品和市场研究,放弃了对用户需求的把控。这种商业模式是不完整的。如果一个企业一味地沉迷于发表论文和玩游戏,每天沉浸在自我设定条件的进步中而沾沾自喜,就会离真正的需求越来越远。做任何产品的第一步,都是把问题和用户说清楚,而不是你有什么技术。这种“锤子找钉子”的方法很少能真正解决问题,但遗憾的是,这是常态。因为他们给自己贴上了AI的标签,所以他们必须用AI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公司研究算法,但不只是算法。谷歌、微软、阿里等公司的成功,不仅是因为拥有一流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拥有稳定的商业模式。第二,AI算法壁垒太容易被打破。由于现在算法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算法开源出来。比如BERT模型在发布后的短时间内就大放异彩,在十几个NLP领域创造了新的记录。比其他算法好很多。面对这种现象,客户还会为一个随时可能被超越的算法付出高昂的代价吗?直接调用最新的开源算法不是更便宜高效吗?第三,AI企业懂技术不懂业务,客户懂业务不懂技术,两者交互时,这种认知偏差会造成很多额外的学习成本。这种问题在中小型人工智能公司中尤为普遍。相比之下,一线公司不仅有自己的AI团队,还有自己独立的业务。他们搞AI主要是为了服务自己的业务。比如百度的搜索系统,抖音的推荐系统,淘宝的图片搜索算法,都应用到了自己的业务中,可以不断尝试,不断犯错。同时,由于数据源源不断,AI进化效果显着。大公司有足够的土壤让AI快速生根发芽,而中小型公司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导致发展缓慢。相比之下,传统企业搞AI比AI企业搞业务靠谱。只要先用基于业务的类似算法,后面慢慢迭代,总会越来越好。所以,目前人工智能发展最快的公司,一定是那些有自己独立业务的公司。在原有业务中加入人工智能,比用人工智能做生意要容易得多。正因如此,纯AI技术公司处境尴尬,现在越来越少了。2、实验与实际相差甚远。经常可以看到有AI公司在其官网或公众号上宣称其算法准确率取得了突破。经过某数据集测试,准确率达到99%以上,超越微软,Facebook等全球一流公司……之类的描述。但这样的指标到底有多大意义,还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且不说实际效果,光是让参与者在类似说出答案的条件下不断尝试拿分,又怎么可能令人信服呢?最重要的是,这些算法能在真实场景中使用,效果真的好吗?要知道,实验场景和真实场景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在真实场景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在实验场景中多得多。早期我们在LFW人脸识别数据集上已经达到了99.8+%的准确率,但是在真实场景下人脸识别效果还是不理想,会受到光照、角度、遮挡、相机分辨率等各种条件的影响.限制。与其试图将算法的精度提高不到1个点,还不如加个补光灯或换个摄像头。人脸识别算法还是比较成熟的算法,在实际场景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是,仍然有很多针对小众需求的算法,准确率只有60%或70%,远不能满足商业需求。对于算法准确率,应该解决的是如何在真实环境中做到80%到90%,而不是实验室环境中的99.5%到99.7%。一些公司为了包装自己,将“人工”伪装成“智能”。银行机器人能流利地和人开玩笑,尽显可爱,但即使是最基本的算术题,也要在后台长时间计算。这还不够明显吗?更不用说已经被曝光的同声传译造假事件。外界的期望是一回事。如果你真的相信它,你就是在自欺欺人。3、定制化要求多,投入产出比低。有些东西很难实现,不一定是技术实现的问题。很多创业公司都有一个困惑。早期开发应该项目驱动还是产品驱动?如果是产品驱动,不管是通过市场调研还是老板的决策,一旦确定了一个方向,公司就会开始投入资源进行产品研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短期的利润是没有的,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数据从哪里来?业务流程是怎样的?这样的设计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用户使用场景是什么?如果是项目Drive,老板或者高管通过自己的渠道找到一两个客户,通常是有AI需求的传统客户,希望通过AI的赋能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往往会根据现有业务提出各种定制化需求。有的要求稍加修改就可以作为通用的产品要求,有的要求只针对这个客户。所以,对于一些小场景,如果客户不是很重要,AI公司是不愿意接受的。记得之前做AI项目的时候,经常接到各种定制需求,比如在废铁厂卸货时识别废铁的等级,高空作业时识别人员的眼睛状态,识别状态等。政务厅服务人员。“窃窃私语”行为识别等等,不胜枚举。如果只看算法能否实现,大概率是没有大问题的,但是涉及到完整的系统级解决方案,就会有很多工程问题需要考虑。对于客户来说,一个小场景不值得投入太多的钱,而对于AI公司来说,这点钱也不值得投入那么多的资源。03结语虽然AI技术在落地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这次AI的浪潮不会像前两次那样突然平息。因为这是全球化的浪潮,AI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而且确实带来了明显的变化。所以以后虽然小时间轴会有往复运动,但是大时间轴肯定是逐渐上升的趋势。有时候“锤子找钉子”只是无奈之举。只有迅速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早早冲击,才能真正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