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怎么会如此普遍

时间:2023-03-16 11:06:45 科技观察

付费就可以随意下载!智联招聘、猎聘等平台大量简历充斥黑市;不少知名商户被曝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但没有一家商户明确告知。今年的央视3.15联欢晚会重创“信息安全”,视频监控、网络简历、手机信息等数据窃取滥用事件接连曝光。不知不觉,“你的脸被偷了”,你的简历不小心被偷了。表面上是在为手机“清垃圾”,实际上是在暗搓搓“被盗信息”。典型案例的集中曝光,让人心惊肉跳。但即使不是3.15,如果披露不是那么集中,每天稍微关注一下新闻,还是可以发现,肆意窃取、滥用个人信息的黑手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沿着看不见的网络信号。扫码点餐需强制授权收集个人信息;进入社区可能需要人脸识别;找工作时发布简历是有风险的;在您的朋友圈发布照片可能被用于传播谣言;买房需要摄像头“抓脸”,连买卫浴产品都可能“抓脸”;点外卖、买机票,可能熟悉大数据……都说好科技成就生活更好,所以总是让人垂涎,被算计被挖坑的感觉有多好?以上每一个案例都被媒体曝光,引发热议,大家关心的无非就是如何妥善保护个人信息,避免被“黑科技”操纵。当然,小心谨慎需要很长时间,但当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便利,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刚性需求,不得不用个人信息来交换时,当很多盗窃打着个性化服务的幌子蜂拥而至,仅靠个人谨慎小心,能起到多大作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并非没有法律约束。相反,因为该领域的违规行为已经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数据的收集和使用。然而,非法活动仍然如此普遍和猖獗。为什么?毕竟法律的力量不够,侦查力度不够,违法成本太低。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9年3月,号称拥有全国最大简历库的招聘数据公司乔达科技因售卖8亿份简历被警方带走;2019年7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一起“兆联招聘”员工倒卖个人信息案件,涉及公民个人信息16万余份。这两起案件一经披露,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过,直到今年3月15日,招聘平台简历大量流向黑市的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变。从记者的调查来看,窃取、滥用个人信息等行为虽然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或缺乏针对性导致知晓率不高,或因查处不力导致法律无能为力。不予执行,或处罚过轻而未获执行。与此相比,福利不算什么。总而言之,法律不健全,信息安全难以保障。即使央视点名、个别企业排队道歉,滥用数据的侵权行为也不会停止。目前,大家都在期待已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业界认为,该法的颁布实施将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打击犯罪、保护市民安全是迟早的事。在期待法律完善的同时,我们应该从个案入手,严厉打击,让现有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作用,也能为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编织个人信息保护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