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底,业内普遍分析,2020年全球手机市场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需求逐渐饱和,同质化严重。它仍然摆在几乎所有制造商的面前;另一方面,5G、折叠屏等新技术变量的出现,将为全球手机市场带来更广阔的游戏空间。而没有人预料到,全球消费市场笼罩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之中。2020年上半年即将匆匆结束,各种行业数据报告纷至沓来,让外界见证了手机市场的艰难。根据Gartner不久前公布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99亿部,同比下降20.2%。在全球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手机品牌中,华为的销量下滑幅度最大。一季度销量4092万辆,同比下降27.3%。三星、苹果和OPPO也都下降了。其中,iPhone销量下滑至4100万部,同比下降8.2%,小米销量小幅增长,??同比增长1.4%。而即使采用最乐观的估计,疫情的影响也将持续到年底。IDC近期预测,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同比下降近11.9%至12亿部。今年上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下降18.2%。即将部署的5G网络将有助于明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回升。预计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要到2021年第一季度才能恢复增长。事实上,正如IDC分析师所说:这种出货量下降始于供应链危机,并演变成全球需求问题。全球经济活动停摆和视力问题导致消费者信息减少,人们对基本商品的兴趣降低。支出重新分配优先级,在短期内直接影响智能手机的销售。具体到竞争尤为残酷的中国市场。几乎与此同时,中国信通院也在近日公布了5月份国内手机市场数据:5月份智能手机出货量3266.1万部,同比下降10.4%,环比下降-月减少19.9%;提速,5月智能手机出货量再度回归负增长。今年1-5月,智能手机累计出货量1.21亿部,同比下降16.0%。事实上,业内众所周知,自2017年以来,全球手机市场总量进入下滑阶段,出货量连续三年徘徊在14亿部左右。大家都知道,曾经拉动手机市场增长的换机频次、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和低线消费升级等行业红利先后下降。无论是性价比,还是营销噱头,都逐渐褪去了往日的威势。市场只能依赖新手机的换机需求。最现实的开车红包自然是5G手机——准确的说是价格亲民的5G手机。而现实是一个惊喜。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1-5月,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为4608.4万台。特别是5月份,国内5G手机出货量为1564.3万部。出货量占智能手机出货量的47.90%,创历史新高。5G手机新品上市16款,占同期手机新品上市数量的50%。更重要的是,据我粗略统计,目前市面上5G手机的最低价已经普遍降至1500-2000元。这意味着,在还不知道5G有什么用之前,年轻人可能已经基本获得了“5G自由”。而随着联发科和高通或将推出更多中低端5G芯片,下半年5G手机价格或将继续走低,真正的5G“千元机”似乎并不遥远。中泰证券研究所曾预测,当5G手机价格大于4000元时,市场份额仅能达到15%;如果降到2000元,市场份额将增加到41%左右;市场份额将迅速扩大至79%,成为行业主流。此外,5G换机潮如约而至的到来,也再次正面印证,从长期来看,从更大范围来看,最可靠的市场驱动力是创新溢价。举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例子,虽然三星手机在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其他(而且没有复苏的迹象),但可能让国内厂商眼红的是,StrategicAnalytics数据显示,三星智能手机在第一季度今年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ASP)创六年来新高。1-3月期间智能手机平均售价为292美元(约合人民币2067元),同比增长8.5%,一季度ASP也高于上年同期四分之一。增长20.7%。不难分析,如此高的ASP主要是受折叠手机GalaxyZFlip和高端GalaxyS20系列的销量带动。在国内市场,众所周知,从售价3999元的小米10系列开始,国内厂商普遍默契地涨价。除了产品成本的增加,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为了扩大单品的利润空间。只是不知道在充分竞争有效的市场中,手机价格的上涨会持续多久,因为市场趋势总是伴随着技术周期的周期性起伏,而智能手机的创新周期会大概率不会是一波又一波的大起大落,等到下一个真空期到来的时候,或许我们会再次看到熟悉的博弈格局。毕竟,在新技术出现之前,“个体差异化”往往只在竞争不充分的领域产生。每当一个领域竞争异常激烈时,融合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或许意味着,在中国手机市场的血海中,“血战到底”是唯一的选择。如今随着618大幕的拉开,失去了春节档的中国手机市场已经嗅到了硝烟的味道。而这场“中场之战”,只是下一场大战的预演。
